#头条创作挑战赛#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说起茶的起源,我们无疑是自豪的,因为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
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宋时间也是茶文化的形成和兴盛时期。唐代茶圣陆羽总结漫游寻茶的心得,将儒释道思想及个人见闻、生活感悟汇聚写成《茶经》,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是为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唐代的佛教寺庙在茶文化中也起到极大推进作用,形成了与宫廷茶道、文人茶道相比肩的寺院茶礼。
直至宋代,茶文化达到顶峰,文人、官员和侍僧仍是茶事活动的主体,茶宴是上流社会的惯常活动,茶礼、茶仪已形成等级制度。
纵观历史可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生于传统文化,却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不仅具有传统文化各分支的共同特征,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内涵,兼具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诗词茶”二语,生动地概括了茶文化形成于传统文化中的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地位。
隋唐以来,茶叶在民间越发的普及,也逐渐由药用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并逐步形成了异彩纷呈、雅俗共赏的茶俗茶道。
与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对于茶事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概括为“茶有十德说”,其主要内容为内容是: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表敬意、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可行道、以茶利礼仁、以茶养身体、以茶尝滋味、以茶可雅心。
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广泛普及。茶类逐步增多,茶艺更趋精湛,茶具样式繁复。
发展到现在,与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众多方面交汇融合,活跃于多个领域、多个方面。
在历史上茶文化与婚俗文化、祭祀文化、道教文化等等其他文化资源也产生过交融。
与佛教文化结合形成“茶禅一味”的,与琴、棋、书、画、诗、酒等生活内容构成了文士的雅致生活。
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中,起到陶冶性情、舒缓心情、减轻压力、疏解矛盾等作用。
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对于此次的申请非遗的成功,不仅是代表着中华文化输出的一次成功,也是中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次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