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踏入白茶圈的时候,科代表的眼睛被各种名词标签充斥:高山,荒野,有机,受传统观念影响,高山这个标签感觉上更是被用到烂。
去白茶产区一瞧,你便会发现,实力过硬的厂家往往会注明自家茶来自海拔多少多少米,没那么“高”的厂家也会为自己的白茶打上高山标签。
据说,一开始高山这个理念是从绿茶和红茶开始的。
从14年的腾飞开始,白茶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的历史并不长,现有的白茶产区以前基本是绿茶或红茶的产区,在改制白茶以后,传承的还是绿茶红茶的那套理论体系。
*就在不久以前,福鼎和政和还是绿茶的主产区
但是不同类型茶叶的生产知识就不十分适配,比如说在武夷岩茶中高海拔的那一批就不属于岩茶体系中的第一T队。
换了茶系,一定程度上审美也会发生改变,那么对于白茶来说,是不是...
01.
海拔越高,山场越好呢?
谈到这个话题,科代表闪回到几年前的大学课堂,记得当时也是一样的问题。
课堂上老师问到:“高海拔的山场好吗?”这个问题不难,不少同学都抢着回答。那是不是“海拔越高越好呢?”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面对第二个问题,全班顿时鸦雀无声了。尽管从每个作物都有生长的合理区间的理论上来看,大家都隐隐觉得肯定不是越高越好,却没人能说出背后的缘由。
悄悄告诉你,其实白茶选山场跟女孩子选男朋友是一样的,当然是高的好,但是有一个合理的区间,比如抖音上女孩子挑对象的理想型扎堆在180-190之间,超过这个范畴一者是量少,二者是与自身不匹配。
就拿白茶主产区之一的福鼎来说,地处东南沿海,主要的几个产茶区:点头,白琳,磻溪,管阳的海拔基本都在200~800米之间,境内的海拔并不比省内的其他产区出色。
其中超过1000米的山场更属于凤毛菱角,如果有人对你说自己家来自福鼎的山场海拔在1200以上的时候,你可就要好好地掂量掂量了。
*清晨6点阳光照着的绿雪芽茶园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话大家一定都听过。在一定海拔范围内,云雾多,漫射光强,便于茶叶积累较多的芳香物质,这个时候高山云雾对茶叶是起加成作用的,但超出这个范围的高海拔的茶园反而会因为日照少,温度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弱等原因,高海拔反而没那么香了。
在实践上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福鼎磻溪仙蒲,湖林,大洋山,太姥山黄冈村,方家山,白琳柴头山,管阳还有异军突起的贯岭等高货扎堆的山头海拔都在600左右甚至以下。
在福建地质第四大队对福鼎不同产区的土壤的调研显示,300~600米是白茶种植的优质区,600米以上是白茶的适宜区,而在300米以下是白茶的非适宜区,也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大多数带有泥巴味白茶的主产区。
另外插一句,之前在坊间一直有条传闻——高山白茶在储存转化上并没有多少优势。由于目前白茶没有那么大的数据去支撑,所以不能有效准确地判断这条信息的正确性,但就着氨基酸这一点来说,高山区寒冷的气候使得高山白茶内含物质中氨基酸含量高,这本是高山茶的一个优点。但是在茶叶中氨基酸是一个很容易长期存放中损耗的物质,如下表:
就此而言,高山有高山的好处,海拔没那么高的产区也有其出彩的地方。高山在茶树生长的大周期中积蓄的能量,在短期中的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海拔没那么高的地方能更快的在茶树生长的小周期恢复能量,在长期上输出品质稳定的产品。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很多小伙伴在第一时间难以接受,自己平常坚持了那么久的高山白茶,居然仅仅只是适宜区?
况且在实际上确实喝过不少来自管阳地区高海拔,高品质的银针和牡丹,并且白茶教室前几期也在推高山茶...别着急,让我们接着聊:
02.
那我们平常喝的高山好在哪?
其实高山区作为优质代表主要与两个品质挂钩,一个是高山荒野。
在早期公路交通设施没有那么完善时,住在高海拔村民在临近村子的土地依次种上供给生活的农作物,根据我们高中地理上的海拔经济带来看:
距离村子近的土壤先种主食,然后是蔬菜...最后才是轮到在生活中并不那么重要的茶叶。
*木质化程度更高的荒野茶树
因此茶叶种植的海拔更高,冬期更长,茶树较低海拔的地区有更长的时间过冬储备能量,除原先就有种植茶树的地域外,更留有一大片处女地。
另外由于远离生活区,茶叶在生长的过程中人为干扰的副作用更少。
*对于荒野白茶来说,更能从茶汤中得到周边植被综合体系的反馈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到的年轻人到县城打工许多先前远离村子的茶园便成为了抛荒茶园,近年来白茶价格恢复以后,不少高山荒野的白茶都被炒出了高价。
*绿雪芽有机茶园
另外一个优秀的品质是高山有机,高山区的植被多样性丰富,生物多样性良好,在秋冬季节的落叶与昆虫的尸体往往经过微生物的循环,往往能积累上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所谓的有机质。
早早到来的冬期,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更早的进入休眠,未被消耗的腐殖质越积越厚,使得土壤日益肥沃。虽然在低温情况下腐殖化的速度远比不上低海拔地区,但是土地开发程度低,在土壤肥力上并不比低海拔茶园逊色,这样的茶园常常能在开发前期获得有机茶园的殊荣。
这两项优秀的品质,普通的茶园可比不了,这两年同为闽东茶区并且作为高山代表的柘荣白茶势头汹汹,在各大省级比赛中连连夺魁,几乎把白茶的奖项拿了个遍。今年甚至在福鼎白茶的高铁站骑脸输出,闹出了不小的风波。
反观福鼎的高山,近几年喝惯童鞋们也许会吐槽:这几年产的高山白茶,越来越没有当初那味了...
我想造成福鼎高山白茶逐渐失去竞争力的原因,可能与两点有关。
科代表一直认为,白茶从种植到生产,一直都是极其仰赖自然环境的茶叶。近年来由于高山白茶价格大涨,白茶重新变成了主要的经济作物,为了给白茶种植腾出地,茶农在对茶园的开发上忽略了植被的保护。
*长满野花和野草的生态茶园
一来,曾经为茶园提供丰富腐殖质的山林被一口气开完。
森林与茶树相生相息的,不仅能为白茶带来特殊口感,也能每年茶树提供丰厚的有机肥料,野蛮性的开发会过度消耗土壤的肥力。不到几年时间先前几十年几百年积累下的腐殖质优势便会荡然无存。
*理想茶园的土壤,拥有较为丰厚的腐殖质层
且有些原为林地的山地坡度可能>30°或者在种植茶叶的极限坡度边缘,不加选择开山反而会加重水土流失。
二来与高山区茶叶的过度采摘有关。
一片茶园一年四季银针,牡丹,寿眉都能做,但是高山区茶树的代谢与积累原先就比低山区更缓慢,先前的优势源于高山区茶树有更长的时间去储备,过度采摘不仅在产量上低于低山地区,茶树得不到及时的恢复,长久以后,在质量上也会打折扣。
有时候过于勤劳反而不是好事,在茶叶市场环境整体向上向善的大环境下,退一步做一些取舍,在这方面不妨参考政和高山区茶农的处理,一年只做一季牡丹或贡眉,给茶树和环境留下足够的缓冲的余地,不必一口气吃饱,有时反而更健康。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那么对于曾经的高山来说,有没有一些好消息呢?
目前来看对策也有两点。
其一是福鼎市政府正在逐步限制对于森林的过度开发,除了原先对山林的不合理开发增施罚款以外,各镇领导对于森林开采都加强了重视程度。
其二是加快普及茶农的生产知识,推动绿色生态发展观念走进大山。分批次组织茶叶科特派上山下乡指导茶农生产。
科代表衷心希望高山韵能够得到及时保护,继续作为福鼎宝藏闪闪发光。
今日互动:
你觉得白茶种植的黄金海拔在多少呢?
评论区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