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dàn)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杨万里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
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
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
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赏析】
对分茶的解释,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解释取自《茶经》,将煮好之茶,分酌到茶盏之中,即酌茶。按照陆羽之法,分茶务必体现出均衡——“匀”。不仅茶汤要匀,茶汤上浮的沫饽也要均匀分配。另一种解释是,点茶者以各种技巧,使茶汤表面呈现出图案。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对沫、饽、花作了如下解释:“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者。”表明在陆羽时代,茶汤表面已经出现了幻化的各种图案。宋代的点茶,是以茶匙或茶筅击拂茶汤,较之陆羽时的煎茶分酌,更易于使汤面出现图案。但有关宋代分茶的记载,历来文字无多,因此杨万里的这首诗,便成为对宋代分茶这种神奇技艺的最重要的记录之一。
分茶需要技艺,但这种技艺或是分茶所呈现的画面,今日已无缘相见,只能从文字记载中找到一些踪影。据《问俗》记载,“分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茶筅“搅”动茶汤,使汤面出现图案。这是一种与汤面直接接触的方式。另一种是用汤瓶在点茶注水时,使茶汤幻化出各种图案。本诗细致地描绘了分茶的手法。点茶者手提汤瓶,注向茶盏,注水的同时,盏中的茶末与水融合,点茶者要在这瞬间变化的过程中,依形就势,点化出各种图案。分茶的图案是变幻莫测的,只有高手才能随形幻影。分茶的汤面图案又是极不稳定,可以说瞬息万变,因此分茶的随意性与分茶技艺的高难度,决定了分茶绝非一般的“茶戏”。故陶穀言:分茶是“茶匠通神之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