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有言:只要有一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快乐
国人爱茶,无论时间如何飞逝,只要与茶相遇,就像是回到了旧时光。
淡之流年,雅之悠境,平和闲适,让人忘怀于世界之外。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繁华的都市,如有一处静谧的茶室,那该是多么令人欣喜~
是啊,但凡爱茶之人,谁不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茶室呢?
悠悠千载·茶香依旧
最初,我国并没有茶室一说。
晋代时期,当时的茶作为饮料沿街售卖,形成了简易的流动茶摊,被人美其名曰“提壶弼茗”,这或许是茶室最早的雏形了。
唐开元年间,饮茶之人渐多,尤其是效仿僧人饮茶,后茶室也初步形成,成为茗铺。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大兴,著名的禅宗公案“吃茶去”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宋人爱饮茶,日常生活更离不开茶,当时点茶、斗茶成为一种时尚,不玩就OUT了。
受当时文人饮茶的影响以及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中茶肆、茶馆、茶坊林立,不仅白天营业,更是出现了24小时茶馆和夜游茶馆。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
明时,品茗之风更盛,各种类型的茶室遍布城乡,茶馆的功能也更加丰富。
有供生意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供人饮茶吃饭的“贰浑铺”,供人赏景玩耍的野茶馆,以及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书的书茶馆,热闹得紧~
当时的文人更是将茶室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就像现在爱茶人家中常备茶器一般,独处时扫叶试茗,享一人清欢;或三五知己,汲水烹茶,又是一番光景。
明代《真赏斋》局部
明以后,茶室虽然盛行,但近代由于经历了战争之后,茶馆一度衰微。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众多爱茶人的努力,茶室再度兴盛起来。
虽历经千载,茶汤依旧醇香。
有间茶室,静待君来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一间茶室,一隅宁静,充盈着生活的闲适与雅致,它或许是最契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几、一茶、一闲室。在朴素的空间,卸下一切,放空自己,暂忘世间的浮躁。
在茶室里,体会白居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洒脱;
重温纳兰性德“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的自在;
亦可梦回“采菊东南下,悠然现南山”的闲适安逸。
有一间茶室,真的很好。
一间茶室,或大或小,或置于红墙碧瓦内,或隐于山林乡野间,
它不论朴素,不论高雅,只需杯盏茗茶,足以安放爱茶人的诗和远方。
旧日无数的文人结庐乡野,构设茶竂小筑,寻求超然物外,天人合一;
现在人们虽慕古人之风雅,心向往之,却不能随时随地寄情于山野,
故而只能移步造景,将天地山川,自然风景和心中所想融于一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茶空间。
有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用当代审美去塑造具有传统韵味的新中式茶空间;
有把自然元素融于空间设计,茶与自然相呼应,亦如古人于广阔自然中饮茶的田园式茶空间;
有对古人生活向往,从而模仿古人吃茶场景的复古式茶空间等。
无论何种茶空间,只要有书有茶,有竹有月,有诗有画,有你有我,便足矣!
其实,一间茶室无需繁华,只要插几枝花,随意放置几般长物,器无须珍贵,用不必精奢,只要自己认为美就好,也许就小小几平,却也足以慰藉。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小院,谈不上奢华,却别有一番韵味。
隐匿于胡同深处,远离了灯红酒绿的繁华,有着一丝复古的感觉,又兼具当代审美的设计,点点朱漆,片片斑驳,却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在这里捧一卷书,斜卧竹椅,桌上茶香袅袅,清风吹过,庭前百年古树花开又花落。
从一壶清茶中,体味出最不平凡的享受,让奔波忙碌的脚步慢下来,在这一方茶的天地中漫随时光清浅,享受最宁静温柔的好时光,此乐何极也。
疫情过后,
小堂在这里静待春暖花开,诸君闻香来~
在往后悠长的岁月里,有茶相伴,不畏寒暑,无问春秋。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正山堂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