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与边陲地区以马帮为主要方式进行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这种路线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包括”川藏”、”滇藏”、”青藏”等数条,辅之以众多的支线,构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在交通运输不够发达的古代,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安化这条古道应该是众多支线中的一条。古道又分为水上和陆上。陆上古道呈西南走向,通往云、贵、川等地,水上则依托簰帮利用贯穿于江南洞市地区的麻溪河入资水,出洞庭,进长江,达武汉。主要运输安化特产黑茶、药材、棕片、桐油等物资和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时至今日,在安化的大山深处,崇山峻岭之间到处都留有当年马帮穿梭于山野间的遗迹。目前,在安化洞市仍保存有”缘奇桥一一鹞子尖古道一一洞市老街”等约30余里较为完好的古道。
唯一遗憾的是清明时节,细雨霏霏,高山狭谷之中,山险路滑,老胳膊老腿,未敢攀登山势险要的鹞子尖。只是沿着山脚平缓处流览了美丽无比的黄花溪,古道起点缘奇桥,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大坪里歇火铺、古朴沧桑的洞市老街和号称”万古金樑”的永锡桥以及麻溪河上簰帮码头等遗迹。
一、黄花溪上缘奇桥
黄花溪位于资水南岸的江南镇,黄花溪村是江南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初到这里,便被这里的山水所惊艳。一条小溪从高山狭谷中穿流而出,在这里与从新化圳上流来的另一条溪流汇合。两溪相交,形成一个大型回水湾,水流清澈,微风吹拂,泛起阵阵涟漪。绵延的山脚延伸入回水湾中,形似半岛。木质民居倚山临水,门前小瀑飞珠溅玉,青山倒影,影绿水悠悠,呈现出一种醉人的美。
这里最吸人眼球的还是黄花溪上的一座石桥。安化茶马古道的起点一一缘奇桥。
缘奇桥
缘奇桥是一座不大的石拱桥,全长约二十来米,宽约五米左右。但它是安化境内历史最悠久,建造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单拱石桥。桥身呈青褐色,全用重达数砘的石料砌成,石与石间严丝合缝,浑然天成。桥的两端各有十数级台阶拾级而上。顶端两侧以巨型长方石料为桥栏,端庄凝重,静立于黄花溪上。
桥身两侧的正中,均刻有”罗家桥”字样,应该是建桥初始命名为”缘奇桥”,后来复修时或由罗姓人牵头,再命名”罗家桥”的。但新的名字始终未被当时官方与民间所接受,因此,人们口中和官方文字均习惯称之为”缘奇桥”
奇怪的是桥身上有许多图案,一些图案已模糊不清,但一人首虫身的蜈蚣图案却异常清晰。一条人首(似乎是女人)虫身的蜈蚣,仰卧上游一侧石上,其腰部有雕刻有蝴蝶和其它动物的形似铁锁或牌匾的东西锁住或压住虫身,有的解释说此雕刻寓意为借蜈蚣以止洪水,但我觉得有些牵强,洪水与蜈蚣似乎难以联系。古道本处于高山狭谷之间,深山密林之处,山野间蛇蝎毒虫甚多,容易伤害行人,而蜈蚣俗称五毒之首,此图案或许有镇压蛇蝎毒虫,祈保行人安全之意。但无论何种寓意,它都应该与神秘的梅山文化有着某种联系。
桥的西端,在那刀劈斧削的山崖下,现存有四块石碑,虽经风化,一些字迹己经模糊,但大部分文字仍可辩认。其中一块为康熙三十五年修桥碑,另一块为嘉庆丙子年复修桥碑,其余则为主修人、捐资人名单及捐资数。
修桥补路、恤苦怜贫本为梅山文化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为公益事业付出者可得福报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这种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建桥、造亭、修路等公益事业历来有不少热心人士参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正因为如此,在安化这个山高谷深,溪流纵横的境内有数十座古桥留存,至今仍在方便人们生活之余供人欣赏与往来凭吊。
缘奇桥在现在看来,算不上规模宏大,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也算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其建造之精美,结构之牢固,屹立数百年丝毫未损,并且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绝非一般豆腐渣工程可比。所以,建桥之人,主修者,捐资者乃至工匠都会在桥身或石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既能留名,又能接受社会的监督与评判,这也不失为永久工程接受社会监管的一种方式。
二、大坪里歇火铺
从黄花溪沿溪而下,在缘奇桥与鹞子尖古道之间,有一片民居集中地。这里古木参天,流水淙淙。溪流两岸有一种叫枫杨的大型乔木沿河生长,有的沿河屹立,有的横卧溪上,有的形似游龙腾舞空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树身上都布满苔藓,在这光照甚少的狭谷间焕发出蓬勃生机。
溪流对岸为古道交通要道,一字儿排开多栋木质建筑,连缀成街。这就是有名的大坪里歇火铺。
同学告诉我, “大坪里”的地名来源很有意思,因为地处安化与新化交界处,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两县乡民之间不免产生矛盾,引起边界纠纷。当矛盾产生以后,矛盾双方为首者在这里在这里碰头,讲评道理,处理矛盾,调解纠纷而得名,大坪里的实质内容是”大评理”。果真这样,也是地名命名中的一件趣事。
歇火铺是长途奔波的旅人吃饭投宿之处,类似乎今天的酒店宾馆。所不同的是酒店宾馆多在闹市通衢,而这种歇火铺则在我国西南山区常见,规模小,经营者多为一家一户,经济而简便。梅山文化中古来就有”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古训,这是因为大山之中,荒野之地,往往存在未料的风险,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歇火铺便应运而生,既解决了长途奔波的商贾、来往行人的食宿难题,又为当地乡民就业谋生提供了渠道。
大坪里歇火铺处在从缘奇桥到鹞子尖的交通要道上。木质建筑,二层楼房,人字屋顶,小青瓦覆盖,分前廊后庭。后庭多为商铺和主人活动场所,二楼多为客人住宿处。
最有特色的是前廊。交通要道从前廊穿过,宽约二至三米。一般木屋前廊外沿只有一排廊柱,起支撑作用,而这种歇火铺则有两排廊柱,间隔约一米左右,其间架设木板,供行人休息。到了夜间,一般有钱人室内投宿,而一些挑夫或穷困的人则可在木板上躺卧将就,避免露宿荒野,其实这也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
在出门3步便有溪的大山区,随处都免不了供人跨越河流的大小桥梁,大坪里歇火铺也有跨越门前溪流的祺龙桥。木质桥廊,用材考究,小巧玲珑,结构精美,在连接两岸方便行人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石碑也是这里的重要特色,在文化不够发达的古代,政府的政策、法令,民间的乡规民约,重要事项,重大事项的记载等多以碑文的方式言简意赅地在来往行人要道处或人员容易集中休息处立碑告示。如严禁私宰、赌博、乱砍伐、乱放东西等石碑随处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的规范作用。
三、洞市老街
洞市老街是一处远近闻名的所在,历史上是安化重要的商道和茶道,也是万里茶路的重要起点。目前洞市管区内就包含有鹞子尖古道、缘奇桥、永锡桥、洞市老街等历史遗存。它是连接安化前乡与后乡,进而将新化、娄底、邵阳、常德、益阳等地联结在一起的重要枢纽,而洞市老街则是这个枢纽的核心。
进入老街,笫一景点便是是处于老街口的贺氏宗祠。宗祠修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是安化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建筑。
宗祠正门面临老街,门楣上方雕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案,由于街面比较小,门联”梅岭云开诸峰挺秀,镜湖月朗万泒长流”很引人注目。宗祠正面是巨大的灰白色砖墙,两侧级状山墙挺立,虽然有些陈旧破损,但依稀可见当年雄姿。内部均为木质结构,屋柱高大挺拔,隐约可以感受到当年家族的势力与威严。屋柱下的每个磉顶石都雕刻有不同的诸如生肖、动物、花草、飞禽走兽等不同图案,楼上凭栏均饰以文饰雕刻,每一细微处都非常考究,精美异常。
唯一不足的是这样一幢大型古建筑,布面临不足五米的老街道,总让人觉得有些局促和拥挤。
老街目前剩下不过数百米,宽约四五米,全以青石铺地。两旁木质板房店铺林立,房屋依山势而建,紧密相连,中间形成通道。老街尽头一条石板路向山上延伸,在雨雾间似乎通向遥远的天际。
置身老街,踏着那千百年来被人马磨得光滑内亮的青石板,看着那些尽管老旧不堪甚至有些破败,但仍透出当年赤赭底色的木质板房以及房檐下用绳子吊着随风摇摆的路灯,可以想象出当年商贾云集、人喊马嘶的热闹与繁华。
四、麻溪河上永锡桥
永锡桥位于锡潭村,全长八十余米,远看似一条乌龙横卧麻溪河上。它是安化规模最大的木质风雨廊桥。据桥头碑文记载,峻工于清光绪七年,全由民间集资建成,至今已约15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并且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桥身通体美观,威武大气。桥礅用巨大的石料砌成,呈棱形分水,矗立河中。礅上鹊木全用巨大的整树层层叠架,顶部覆以一色小青瓦。桥头石阶分双向拾级而上。画栋雕梁,飞檐翘角,端庄肃穆,美观大方。
桥身内部由数十间桥亭相连,两侧均铺设有供人休息的木板。全桥釆用榫卯穿枋结构,无一颗铁钉,充分体现出高超的造桥艺术。
桥的另一端建有与桥体相连,供守桥人专住的四合院。守桥人的职责是清扫桥廊和向来往客商提供茶水。院内陈列多块石碑,石碑上刻有桥誌和主修者名单以及捐资人名。
我喜欢四合院门上的门联:”亭外风云随冷暖,壶中日月自悠长”,它反映了安化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大度、宽容而豁达。更喜欢桥誌上的开头语:”天下岂有难成之事乎?不畏其难则难者易矣”。永锡桥如此浩大的工程,全由民间集资,集众人之力,耗时数年完成,化难为易,这是梅山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