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的气温逐渐下降,无论雨夜、雪夜、风霜夜,常与好友们围炉夜话,煮一壶老茶,品光阴里的冷暖。老茶色泽枯蒿,或泛白霜,像极了耄耋之年的老人,像百年宋聘、陈云号、红印等,干茶和茶汤里,闻不到茶的青春气息。原本外在的茶香,已内敛凝聚于汤,臻于化境。茶汤的苦涩滋味,已然消尽,像古玉璧上的谷钉纹饰,虽事雕琢,却不着痕迹棱角。入口暖暖厚厚,温柔无骨。沉郁的茶气,深藏于茶汤的果味沉香之中,让人有如沐春风般暖暖的体感。老茶沧桑历尽后,已是脱尽外在色相的无味,无味中蕴藏着新茶遥不可及的浑厚温润,以及充盈的茶气、温暖的体感。
品茗的无味为至味,是清代陆次云首先提出的:“甘香如兰,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额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陆次云品饮西湖龙井后,写下感觉中的无味,大概是指龙井的甘香不冽,茶气温厚,清远韵致,卓尔不群。现在的西湖龙井,所选用早熟品种且杀青温度低,大多偏于外观翠绿漂亮但青涩味重,因此以无味为至味的西湖龙井,已是可遇不可求了。近年,当老茶的品饮与药用价值被充分发掘之后,“无味”与“至味”的感觉,在真正传承有序的老茶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应用。
无味之味,即是淡味。无味处为真味,所谓真味,就是物质的自然味道与基本味道,它是其他味道的基础。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庄子有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无味之味,蜕去了生理感官色彩,成为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孔子云:“质有余也,不受饰也。” 极饰反素也。有色上升到无色,有味升华为无味,从而使本色朴素的美成为至美,自然不受修饰的无味成为至味。
其次·,无味是茶的真味与正味,不苦不涩、不张不抑,五味调和。味之品,是品茶的一个具体过程。味之境,才是品茶的终极目的。无论精茶粗茶,不必过分注重滋味的分别,粗茶中品出恬淡,平凡中品出闲适,困境中品出安宁,无味中品出有感于心的至味,才是茶的大道通途。
如果您对茶与茶道感兴趣,欢迎关注我们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