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紫砂茶器与文化知识”一键订阅关注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分享了十期古壶之美,一共有70把美壶,这部分也只是《古壶之美》这一系列壶中很小的一部分,后期小编会定时的继续跟大家进行分享,从明天开始我们将暂停连载,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其他文章。
邵其中款梨式紫砂壶
年代:乾隆十五年
宽:12公分
高:7公分
底款:庚午春日邵其中
古器物中不乏栩栩如生的“象形器”,但如果只注重象形,在形似间打转,是不容易有佳作,更谈不上感动。
梨式壶,只在“像梨的式样即可”的意思中打住,其余便是艺术家发挥的空间了。
否则,茶壶只是茶壶,不能当作艺术品看待。所谓艺术品,即是在对象的形式之外,渗透着艺术家个人的感动、个人的生命力。
就像这只梨形黝黑的紫砂壶,梨形只是抽象概念,重要的是邵其中说了什么感动的话在泥壶间。
思亭款紫砂壶
年代:清 乾隆
宽:12公分
高:8公分
把款:思亭
带着小帽的梨形紫砂壶,有纤纤细流,细细把圈,鼓着小腹,吹起笛音悠悠。
任何创作都会不自觉的融入自己的感情、气质、思想、行为等种种。当你小心翼翼的捏塑修整的同时,那些平日的规矩、动作、表情便已不知不觉地溜进了对象的里面外面。
这是“感情移入”“物我两忘”的创作契要。
就像我们惊看大海波涛汹涌的同时,自己也成为汹涌的波涛一样,忘记自己的存在;自己便是波涛,波涛便是自己。
玉珍之玩大彬款朱泥壶
年代:清 乾隆
宽:12公分
高:7.5公分
底款:玉珍之玩 大彬
把款:文
时大彬绝对是个高手。他之所以能成为制壶高手,除了不断地工作,使成就熟稔的技巧之外,是因为他对壶器的热爱,这种热爱导致一种痴狂,而将自我化为壶,化为器。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几乎都是艺术的痴狂者,他们因为义无反顾地投入,所以他们的作品便是这痴狂者的化身;贝多芬化为贝多芬的音乐、梵高化为梵高的绘画,李白化为李白的诗。
这个器形的纽座完全贴合着壶盖,显得极稳当安和,各个部位也都恰如其份静默地流曳着他们的魅力。
笨岩款御制虚扁壶
年代:清 乾隆
宽:17公分
高:7公分
底款:笨岩
壶盖饰如铜镜,有雷纹绕其上,耳把、弯流和壶身如如一体,坚实而具有份量。
要将这种份量表现在壶具上,也是要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涵养、阅历,乃至于生活经验。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重点不在路也不在书,而是心量放开,眼界推远,自己心中便有立志。这种心和眼的空间延展,就是作品的力量。
陈曾元款朱泥壶
年代:清 雍乾
宽:25公分
高:15.5公分
底款:陈曾元制
壶是常见的扁壶,流弯倒是作工精丽,那么小的位置,要挺要直、要注水利落,都是经验。落款结体也很特殊,作者用了许多半圆或半弧、一个牵一个、一个推一个顺势成列成排,深得玺印艺术三昧。
制壶和治印一样需要妙法,而不只是妙手。
是妙法在先,然后才有妙手。妙手循着妙法,再拙劣的手,总有机会出线。
陈荫千款绞竹提梁壶
年代:清 乾隆
宽:21.5公分
高:21.5公分
底款:陈荫千制
提梁壶极近巧思妙手,印章落款极钝拙质朴,两者都能产生美感,只看作者如何诠释。
西方有秀丽之美,也有悲壮之美,两者都美,也各有拥护者和创造者,这其间并没有高下之分,端看各人喜恶。中国人常说“宁拙勿巧,宁率真勿安排”,是喜爱拙,喜爱率性的程度稍微高点,并无碍于巧思之美、刻意安排之美。
无款弯月把朱泥壶
年代:清初
宽:11公分
高:8公分
这只壶的美是在弯月把上,多数人在欣赏艺术品时,偏向于“实”的一面、偏向于“有”的一面、偏向于“看得到”的一面,如同有人学习书法,写“二”两条线时,只看到分别独立的两条横线,却不注意横划间的空间距离所产生的形的紧张、形的松弛等等关系。所以有人可以成为书法家,有人只能一辈子当个写字匠。
微信号:1377138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