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茶香,无熟汤气,是紫砂壶的显著优点,这也是紫砂广受欢迎的原因。因此泥料可以说是壶之魂。
从目前存世的紫砂器来看,从明朝到如今,做壶所用的泥料,可谓各有千秋!
明朝到清初
明朝时的紫砂壶使用含颗粒状粗砂的泥料,目数一般为25—30目。到了明末清初时泥料仍旧比较粗糙。
到了清代后,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后来才出现了紫砂细泥。
清中期
就存世器形来看,此时选料筛土较为仔细。
段泥中夹杂着墨色和赭色颗粒,其间还含着微透明状的鹅黄颗粒,看起来是嵌入壶身,而非凸出的砂粒状 。
红泥中夹有少量淡墨色和鹅黄颗粒,胎骨较为松散,色带海棠红,有膏冻之质感。但光润感略逊明末清初之紫砂。
清末期
约同治到宣统时期,此时紫砂泥料发展更趋向多元化,调配成黑泥的方法,也是此时才开始有的。
初期的黑泥颜色墨黑,常有铁锈一般的结晶,传世的白泥壶等,也是此时的稀有品。
紫泥中与红紫泥中隐含之黄颗粒较清中期少,朱泥色红不如清中期之色娇艳,质感也较清中期差。
民初
民国初年,尤以1920—1930年是紫砂蓬勃兴盛之期。除了知名艺人所作的紫砂壶,也有一些名人仿古做旧的紫砂品。
此时的紫砂壶,如果是名家所做,必然采用优质泥料,胎骨坚硬,光泽温润。若是普通的壶,则色泽质地要差的多。
解放后
1952年底,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1955年重新成立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紫砂厂。
这时期仍秉持传统之法锤炼,因此泥胎也比较干涩。
这时期除了传统型器,也为了迎合潮汕功夫茶泡饮的市场,生产了许多水平壶,其胎土呈橙红及朱红。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由於烧窑温度不高,约在800-900度,所以基本上色泽较浅,且土胎较为松散乾涩。
70末80初
这时期大部分的泥料,所含带鹅黄颗粒较多,养成速度快,晶亮透明,堪称绝品。
有的泥料中除了少量的黄颗粒外,还夹杂了大量的黑细沙般的粒子,台湾人称为芝麻砂。
80中末期-90初期
1985年后多是拼泥,虽保有紫砂土透气晶润的特性,却少了作者在土胎方面的独创性。这段时期的紫砂胎土较暗,泡养后呈暗紫色。
90中期
这时期的泥料土胎硬,色泽漂亮,泥料却没80年代的质感好,紫泥基本也是拼泥。
朱泥呈橘黄及暗红色;段泥呈粉胎黄及绿黄。
90末期到现在当代
90年代末到现在,是紫砂的春天。各种工艺,各种创意繁荣发展。泥料的炼制方法、及调制工艺伴随着国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一跃空前。
紫砂壶的优点到底体现在哪里,这几天无意间做了两个针对紫砂壶和玻璃杯的实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实验对比结果。
第一个试验检测紫砂隔夜会不会馊;
第二个试验是两种器皿泡茶,请壶友品尝哪个味道好。
试验一:紫砂PK玻璃器泡茶 紫砂不馊 完胜
紫砂壶泡茶不易变质发馊,首先得益于紫砂材质优良的透气性。其次,由于紫砂壶制作准缝严密,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素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因此相对地推迟了茶汁变质发嫂的时间。
这是由于紫砂泥料的收缩率小,分子呈鳞片状排列,烧成不易变形;并且紫砂壶制作精细,口、盖能配合密切,位移公差一般能控制在0.5毫米以内,而瓷器茶壶口盖位移公差一般在1~3毫米之间,甚至更大。
紫砂壶的线膨胀系数比瓷器略高,但因内外表均不施釉,无坯釉应力之虑。
紫砂壶内外均不施釉,材质有着优异的理化性能,对茶汤可起很好的调和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茶叶内的茶香和茶韵,并且可长时间保持新鲜,不易变味。
试验二:紫砂PK玻璃器泡茶 紫砂泡香 完胜
用紫砂壶喝茶的好处
喝茶聊的是境界,思的是人生
喝酒讲的是大话,吹的是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