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在紫砂艺苑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夫妻,是同行,更是艺术道路上的心灵伴侣;
在创作理念上,他们或许有不同心声,然而却不断磨合,互相包容,最终彼此成就。
他们,择一业终一生,择一人钟一世,上演着最最中国的生活方式: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壶一茶一抔泥土。
高海庚 & 周桂珍
1978年10月22日,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出访日本时,特意带了由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壶』作为出访礼物。
▲集玉壶
这把集玉壶凝聚了先人对于天、地、生灵的敬畏和精神交融。附以当代审美,有国之权重,民求田丰,文赋闲雅,理博苍穹,儒道通达,堪当国礼。
设计、制作这把『集玉壶』的高海庚、周桂珍夫妇,可谓是“紫砂伉俪,琴瑟合鸣”。
高海庚(1939年-1985年) 生于宜兴陶瓷世家,师从顾景舟学习紫砂成型技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老艺人培养出来的承前启后的新中国第一代紫砂艺术家,为宜兴紫砂的恢复振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顾景舟曾说过:“我的传人,就是海庚。我的技艺,已经全部传授给他了,将来能够超越我的人,就是海庚”。可见对其寄予厚望。
周桂珍,194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早期拜师王寅春和顾景舟先生,40余年的创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周桂珍的紫砂作品除了被当做国礼,还多次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收藏。
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神韵,而周桂珍的艺术最突出处,就在“工极而韵,紫玉蕴光”,她的作品百看不厌,内涵尽显!
▶ 周桂珍 集玉
▶ 周桂珍 北瓜提梁
▶ 周桂珍 环龙三足(徐秀棠装饰)
吴震 & 谢曼伦
在宜兴陶瓷艺苑,吴震与谢曼伦算业内有名的紫砂伉俪。
这两位老艺术家为人低调,对宜兴紫砂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们的作品也深受壶友喜爱。
吴 震 (1940-2016)生于江苏宜兴,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58年师从紫砂七老之一吴云根学艺,1961年随顾景舟辅导学艺,其作品在浑朴中蕴涵传统文化气息,多次荣获大奖。
谢曼伦(1942-2015)生于安徽芜湖,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师从著名老艺人朱可心学艺,在创作中增加文化内涵、提升作品的品位,是她的追求。
1989年作品《大桑宝壶》获江苏省轻工业新品展评金牛奖;
1990年作品《碧玉如意壶》获江苏省陶瓷艺术展评一等奖,
2015年10月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
2015年10月12日因病辞世。
▶ 谢曼伦 大艳竹
▶ 谢曼伦 四方如意
▶ 谢曼伦 桑宝
潘小忠 & 冯勤芳
潘小忠和冯勤芳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共同的志向使他们很快产生了感情并结为夫妻。
区别于那些整天走南闯北忙着去兜售自己的人,他们始终默默做壶,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成为紫砂界壶艺双飞的模范,真正的“桂林传人”。
潘小忠,1968年生于陶都宜兴,冯桂林传人!擅长方器全手工制做。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优秀紫砂传承人,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工艺师之一”、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宜兴陶瓷艺术专委会会员。
作为冯桂林先生(著名紫砂艺人)的唯一传人,潘小忠和冯桂林先生的孙女冯勤芳,一起研习先辈创作手记,深悟紫砂创作之道,使其制作技艺突飞猛进,可谓泥、形、工、款、功俱佳,成为中青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艺人。
▶ 潘小忠 小亚明四方
▶ 潘小忠 传炉
▶ 潘小忠 大乐钟(光)
冯勤芳,生于紫砂世家,其祖父为民国时期鼎鼎有的制壶高手冯桂林。
冯勤芳凭借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勤奋好学,刻苦专研,后又经名师的指点,很快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同龄做壶艺人中的佼佼者。其作品有桂林遗风,无论是光货还是花货,韵味十足。
其与丈夫潘小忠志同道合,情意相投,乃紫砂界的一段佳话。
▶ 冯勤芳 石瓢(梅花)
▶ 冯勤芳 匏尊
▶ 冯勤芳 中笑樱
吴建平 & 杨梦婷
我想,周杰伦的《等你下课》不止会出现在浪漫清纯的校园里,还很可能出现在紫砂艺人吴建平和杨梦婷之间,更甚,除了“等你下课”之外,一定还有“一起下课”。
因为他们,都师承于研究员级高工蒋彦。
吴建平,江苏宜兴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师承研究员级高工蒋彦。
其作品继承明清传统手捏技法,质朴自然,格调高雅,神韵跃然,尤其所做石瓢壶博采众长,具有明显的风格,在壶艺界有“吴石瓢”之美称。
▶ 吴建平 子冶石瓢
▶ 吴建平 景舟石瓢
▶ 吴建平 石瓢(兰花)
杨梦婷,江苏宜兴人,助理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师承研究员级高工师蒋彦,并师从陈宏林学习陶刻技术 。
其刻绘技术精湛,笔触细腻,能将雕刻活灵活现的呈于紫砂壶之上,为紫砂壶增添灵气,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深得行家及收藏家青睐。
▶ 杨梦婷 高潘壶
▶ 杨梦婷 海棠竹(石)
▶ 杨梦婷 石瓢(品茶)
人生实苦,五味调和,学艺之路更是充满了艰辛和孤独,但正如廖一梅在《柔软》中的台词: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他们是幸运的,能遇到自己钟爱的人和喜欢的手艺,在一抔泥土里,互相完善,彼此成就,这也许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也是学艺之路最好的精神慰藉吧!也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