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看过天地见过众生,他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紫砂出走,再回到紫砂来。
徐浩俊,一个有故事的紫砂艺人。
他是地道的陶瓷美术专业科班出身,却在毕业后迫于生计转做了平面设计,当时丁山诸多大师个人作品集画册都出自他手。
当他华丽转身,重新进入紫砂行业后,又很快融入,成为业内一个对紫砂有自己想法的人物。
35岁
中年人的困惑
在广告行业8年,徐浩俊已然达到了事业的巅峰。
“广告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以画册为主的,丁山的好多紫砂大师的个人画册都是我做的”,徐浩俊说。
在此期间,他见到了大量的经典紫砂作品,也重新燃起了做紫砂的浓厚兴趣。
于是,他的人生面临一个抉择:一是继续做设计,现在便一眼看的到未来;二是遵从内心,回到紫砂行业去。
之所以说“回归”,是因为1984年,徐浩俊考上了无锡工艺学院(如今的宜兴工艺美术学院),就读的陶瓷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他又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了一年的陶瓷美术,在学校里接受了原汁原味的陶瓷艺术熏陶。
但是毕业后面临成家立业的问题,恰逢紫砂低谷期。迫于现实的压力,他首先去做了2年的装修工作,随后又去广告公司做了平面设计。
成年人的重大决定即便感性,依然会理智地进行,“虽然当时想转行,但考虑到自己在平面设计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加之上有老下有小的顾虑,我还是对紫砂行业进行了一个彻底的考察和调研”。
前前后后的2年时间里,徐浩俊走遍了丁蜀的大街小巷,拜访了很多紫砂工匠,甚至自己还摸索着做了好几把紫砂壶出来。
归来
依旧是少年
所以,当年徐浩俊真正踏回紫砂行业,已经年近40。
他抱着一定要学到真本事的心态,先是向一位做工很好的徐勤老师拜师学艺,从最基础的做起,打泥片、打泥条、做身筒、搓嘴把......靠着与时间赛跑的拼劲,3年多的时间,他熟练掌握并夯实了基础。
随后,他先后拜师吴鸣、蒋新安、陈建平老师门下,“他们都是真正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包括创作能力,做人做事。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和内敛沉稳一直影响着我,让我一路没有走弯路”。
得遇良师,他称之为幸运,也是他学艺路上的灯塔,指引者他一路前行。
艺术
是传统和创新的结合
徐浩俊认为,学习紫砂要充分牢记8个字:传承、创新、文化及艺术。
比如,要传承紫砂的拍打成型和镶嵌成型的制作技艺,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加以创新改进,然后适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这样的作品既有原创性也有文化性,既有历史性也具实用性。
“经典的子冶石瓢,我们要理解它的结构美学,比如大与小的协调性,虚与实的空间对比关系,它所呈现的阳刚之气。体会了其中的精气神,然后再模仿时,也要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作品中”。
“我有95%以上的壶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题材,依题材内容来设计造型,再融合实用性后,将之最终呈现出来”,因而,我们看到他的作品追求“真、朴、美”的境界,在传承中求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创作实践中,汲取前辈大师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加以融会贯通,创作技艺渐趋成熟,其紫砂作品或古朴凝重,意蕴丰富;或轻灵秀雅,耐人寻味,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比赛中获奖。
每一条走过的路,都有它不得不跋涉的理由。也正是因为他多年前的设计功底,让他在造型设计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当年那些看过的书、观摩过的作品,都丰富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所以我也感谢那些做设计的日子,让我的今天减少了历史包袱,更容易跳脱出固有的习惯性思维去创作”。
自驾游
梦想环游中国
除了紫砂,他还有不少兴趣爱好,比如看书写字,还有长途自驾游,他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长途自驾游,相当于是我艺术修行的另一种方式,不仅开阔了胸怀,还提高了我的审美”。
比如去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感受有天有地,零距离接触星空日月;又如第一次看到新疆的胡杨林,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世界,心灵为之震撼;还有穿越无人区,不仅锻炼了胆量,也培养了胸怀和情怀,克服了自我的心理障碍。
“置身于大自然中,我能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不易,这无形中也拓宽了我的视野,给我的紫砂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每次出游回来,他都积攒了大量的感悟,将之融入创作中。
对于未来,他说,“希在有生之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做一些经典的紫砂作品,让作品流传于世”。
对于自己,他希望和朋友一起去环游中国,沿着中国35000公里的边界线走上一圈。
与徐浩俊老师的对话,只恨时光匆匆。
他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与他对话从不让人觉得枯燥,因为天文地理他都能跟你聊到兴起;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紫砂出去再回到紫砂来,前者因为生计后者因为喜爱,但无人能否认他在任何一个喜欢的行业都做到了游刃有余;他见过了天地众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徐浩俊档案
江苏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高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