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惊壶”泪!
紫砂壶作为品茗用养把玩美器,因其泥料延展性,可塑性,韧性,焕化成多姿曼妙可人之型,为历代爱壶之人寓情承思的载体。万年不腐,只怕一碎!
碎之痛,得领悟!
当我们欣赏到一把传世历久,包浆如玉的名人茗壶,传递给我们的是历任把玩品茗者,如壶一般沉稳,坚韧,执着的心智和修为!
人因壶而修心开智!
壶因人而润泽焕彩!
朋友问我:“日常的琐事,经常让我烦躁难安,甚至夜不能寐。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静下心来?”
“那就去喝茶,玩壶吧!”
“端起,放下”之间,壶不惊,茶不熟,需要的是始终如一地淡然。
“冲茗,把玩”之间,你知壶几许性情,壶还你“颜色”几分。
静而后思,思则开智。
有智以诚,诚则三省。
有朋友说了:是紫砂壶本身就有暗裂,新壶不容易看出来,用养后茶渍,水渍沁染才能发现。这种情况很容易鉴别:暗裂沁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惊壶是瞬息突发,惊裂的茬口是新的,不会那么快沁色。
又有朋友说了:惊壶在北方寒冷季节温差大容易发生,在我们南方不会的。有这种想法的朋友迟早会用事实教训自己。南方温度再高,也和沸水的温差很大,更别说沸水蒸汽的热烷值更高。北方温度再低,室内温度相对恒定在20度以上。您不会有在寒冷呼啸的室外品茗,赏壶的雅兴吧!
还有朋友说了:惊壶是因为匠人制壶工艺水平低,泥片拍打厚度不均匀导致的。您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正确。紫砂壶是手工制品,没有人会精确到分毫不差,就算分毫不差,谁能精确控制砂的分布均匀呢?就算可以控制砂的分布,又有谁能够控制泥料所含金属成份的分布呢?对了,不同金属热膨胀系数也不一样吧,紫砂矿料也不是含有单一金属成份吧。
把玩紫砂壶的朋友都会面临“惊壶”的风险。如何降低,避免风险,需要我们了解产生“惊壶”的本因所在,规避之,则无虞。
1、壶体干燥程度:
新壶和久置不用的壶,相对水分含量低,热容性低,遇热膨胀系数加大。突然接触沸水冲击壶体,易导致热传导不均而惊裂。
2、泥料本身特性:
收缩率大,结晶度高,玻化度高的泥料的紫砂壶,例如:本山绿泥、朱泥、大红袍、龙血砂等,热传导速率快,膨胀系数很大,突然沸水冲击壶体,极易导致惊裂的惨剧。
3、沸水蒸汽物理特性:
沸水的水蒸气热烷值高,切勿蒸汽直吹壶里、壶口、壶身,短时间急剧增加温差也容易导致惊壶。
4、紫砂壶成型工艺特点:
现代紫砂壶成型工艺采取的是镶片法,壶嘴,把子,的子,壶身泥片与壶底泥片(特殊壶型,壶身与壶底为一张泥片的除外)粘接处,使用的是脂泥,和壶身泥片的泥料密度差异大。
还有一些肚大腹圆的壶型,在塑型过程中,腹部高点撑不上力,泥片的厚度相对壶口等其他部位要稍微薄一点,密度低一些。
有些特殊泥料,比如本山绿泥,沉降速度快,制作过程中,干湿程度把控,难度很大,导致壶体阴干后泥料结构差异化。
尤其是全手工壶,内松外紧。这些都会影响到热传导的速率以及均衡。
了解了以上情况,只要在后期的用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出现“惊壶”的几率将会大大降低。几点建议:
1、冲茗环境避免处在风口,就算壶不惊,茶香也随风散了嘛。
2、泡茶必温壶。待客以净为诚。沐浴更衣,焚香净手,那要看您的偏爱。至少温洗品茗杯具是必须的吧,温壶顺手的事嘛,更何况壶温茶香。
3、冲茗手法需适度,奇技淫巧,玩杂耍,暴力冲茗,演砸了,壶碎人悲!有关压强的物理常识不需要普及吧,不要说热惊了,冷惊的理论存在都是有的哦!不信就试试,希望您是费效比高的小白鼠,百战不殆。
说者有心,看客有益么?
殊不知,背后都是血泪啊!
壶温茶香!壶温茶香!壶温茶香!
他们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三遍之后呢?
祝福朋友们,不会在今后的冲茗过程中听见那一声“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