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段时间,总习惯借茶之名,盘点盘点自己。近来有两个小感想,与茶友分享。
新时代茶者的文化使命
前些日子,跟一个研究文化的老者茶叙,没聊上几句,先生说,小伙子,你的思维里有“众生”的概念,恭喜你。自己倒没察觉。但大概能知道他说的是心里有更多人思维,不只有一个自己的意思。
如果有,那可能是一种读书人的文化情怀吧。在最近喝茶写作之时,偶还是会想起读书时的事,不过也一晃十几年了。师父曾说新的时代,当时暗指21世纪,要引领文化潮流的,必须是马中西三股哲学合流汇聚的新思想产物。
当时,就觉得非常有道理,不过也觉得非常遥远的事,八竿子打不着,毕竟自己还得为三餐温饱所虑,为五斗米折腰。
近段喝着茶,日子里走着走着,似乎不经意间总绕到师父的套路里,因为总自觉不自觉有偏好性地接近有那种思维的人,尽管很少很少。可当他们出现时,总可以聊个昏天暗地,不能自我。有那么点相见恨晚、欲罢不能的感觉。
不过,师父所言,是搞大事情、大思想体系的。自己侃侃大山没问题,可真要讲出点道道,就知道马哲中哲西哲的厚度,其中一个小角落挖掘下去都需费尽毕生精力。
深知自己的深浅和力道。最多也就是借茶抒发点文化的情感而已。姑且当作茶醉时,把自己飘忽为新时代茶者一点点文化使命和情怀而已。
新时代总蕴含着新生产力、新思想文化,在现代化大生产,在高科技、高智能化的视野之下所孕育的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想固然也同时兼容并蓄着原有传统文化。
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真正的哲学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强调在人类生活的日常事务中实现最高的生活境界”,这是中国哲学对于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贡献。
当代哲人周国平先生也提出,古希腊哲人在三千多年前就警醒世人:“认识自己”,而认识世界真相乃至成贤成圣,终究离不开对心性的了悟。
新时代的茶者,是不是应该在新思想文化的引领下,对心性有更多的了悟,然后能觉悟更高层次的自己,洞察更广阔的天地,有情于更大范围的众生?一个初初的学者,不敢苟言妄议,只是心里很真实地认同,是一种方向、一种声音,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情怀。
茶之生活美学
在强科技、高智能化信息化对人类生活不断迭代的今天,又恰逢国力逐步强大的时代,飞速而又平稳的生活或许需要更多的美及美学,才能满足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期待。茶是生活诸美中的一类,可起些作用。
茶之美不少,有味之美,文之美,还有悟之美。前段在《茶道》卷首语上发了篇《喝茶的艺术》,现在想来,或许谈艺术,层次会高了些,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中具有相当的意义与地位,而且在物质生活越高的社群里对艺术也会越崇拜。
但作为日常生活,对大多数人而言,或许不需要完全走向艺术,但一样有对美的内在需要,一样有精神上的追求,一样要回归到对内心心性的平衡与满足。
这或许是现在“生活美学”的论点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吧。应该说,生活美学比艺术离我们更近一些,对我们更实用一些。
蒋勋先生提到,运用生活美学帮自己过得有品质,心中有美感,就是生活美学的目的、功能和价值。生活美学的外延有很多,比如现在很流行的插花,烘焙,下午茶等等。
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生活美学的内涵都是旨在回到自己内心的柔软处,与自己相处,真正地与自己友好。通过感悟这些生活之美,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并能独自品味生活品味人生,也能基于真实的自我独立思考独立谋划。
若说茶自身之美。茶有六大类,其自身有无穷的美可以品鉴。味可美人,香可醉人。所以有“茶能醉人何必酒”之美誉。加之自古以来形成的各种茶文化,更是美不胜举。以茶思故人,万里归来,灯下对影,何其痛快。
至于茶悟之美,更是不可言说。感悟这味,也可感受那味,可选择精致、简雅、宁静,也可选择深邃、辩证、禅道,更可选择随性、洒脱、不拘。
经过不断的茶历、茶修,由茶之美,可逐步形成一种立体多层次的生活美学,一种以茶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懂得历苦后的芬芳,更懂得在乎当下的美丽,更懂得呈现给世界美丽的自己。如果一定给这样的结果一个界定的话,我想更适合用“茶智慧人生”吧。
或许可以说,新时代茶者的使命正是蕴涵在茶生活美学里,传递给社会更多美丽的声音,展现给世界更多美丽的自己。简单说,也即,以茶还世界一个美丽,大概如此吧。个人之愚见,与爱茶之人共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