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主要器具除了常见的茶壶、饮杯、盖碗外,还有如下一些。现在为大家进行茶具介绍: 闻香杯 细高身,陶瓷质,因为杯深口小,香气不容易散失,而且由于没有口唇沾染杯口,茶香格外纯正,用来嗅闻留存杯底的茶香非常合适,常用于乌龙茶汤的闻香。台式乌龙茶中,闻香杯常和品饮杯配套使用。 品饮杯 各种材质的小杯,用壶和盖碗泡好的茶汤,倒入小杯品饮,一般为三小口的量,所谓“三口...
查看全文 >
茶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茶叶,一种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茶叶,却有以茶的形式出现。 一、真正的茶叶 (一)简述 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
查看全文 >
常见的茶具包含一个茶壶、小茶杯(四个、六个、或八个)、一个茶漏、一个茶叶罐、一个煲水壶,再加上一个茶盘。 一、茶壶 茶壶(英文:teapot),是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它是茶具的一种,主要用来泡茶。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 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差别,茶壶的基本形态就有20...
查看全文 >
竹叶青历史渊源及生长竹叶青又名青叶甘露,属于扁平形炒青绿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竹叶青茶与佛家、玄门的渊源甚长。茶之郁勃,随世而进。西汉末年,释教传入中国。由于长时间的坐禅容易使僧徒们疲倦、困窘,而茶因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等功效,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饮料。据《峨嵋读志》载:“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水寺后的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春采。”宋代...
查看全文 >
龙井,不但是名山大川、名井,也是茗茶。谈起龙井茶,一般想起的全是西湖龙井。谁让这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盛誉在外。那麼,去除西湖龙井,龙井茶产地是哪儿呢?这龙井茶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龙井茶产地在哪儿龙井茶产地是哪儿呢?龙井茶都生长发育在迅猛发展的贫困地区,那边气侯柔和,降雨量充足十分丰富全年。紧紧围绕西湖,狮峰村,龙井村,云溪山,虎跑和梅家坞地域就用着这种标准。过去,这种地域栽种的荼叶被称作狮峰...
查看全文 >
饮茶文化发展宋朝饮茶在宋代兴旺至极,大大小小的茶馆比邻皆是。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赵佶撰写《大观茶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帝王之名论述茶学、倡导茶文化的皇帝。宋代茶叶重心开始向南移,建茶崛起。建茶是广义的武夷茶区,即今闽南、岭南一带。此时茶类也发生了大的变化,由唐以前的紧压饼茶变为末茶、散茶。数量上仍以饼茶、团茶为多。同时出现用香花薰制的调和茶。宋代品饮采用点茶法,接近于我们现代的饮用方...
查看全文 >
当饮茶成为时尚时,寺院中用茶来供养三宝(佛、法、僧),款待香客,渐渐地形成了规矩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模式。平日住持请寺中全体僧众吃茶,称做普茶;在每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确定新的执事僧以后,住持设立茶会。茶在禅门中从最开始的提神醒脑的作用,逐步变为禅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又进一步成为修行持戒、感悟佛理的载体。“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寺院僧人之饮茶习惯对后来...
查看全文 >
茶之汤的先驱者南北朝的战争,以及应仁之乱等等的战乱持续的发生,这是一个连明天的未来都不可知的日子,而茶的文化也沦落至具有赌博行为的「斗茶」,至此茶的文化真的堕落了。而这只是其中流行于新兴武士阶级的活动,另外在京都的贵族之间则流行所谓「唐样之茶」,但其内容却是竞相比较所拥有的珍贵茶器。这些都是以足利义政为中心而产生的东山文化的一部份,根据当时将军侧近人士所撰写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以及「御饰书」等史料...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