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杭州城内茶馆林立,其实这道盛景在南宋时就已出现。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杭州城内已是茶肆密布,是重要游艺场所。明代,杭州茶事也很兴盛,《儒林外史》十四回中就提及,“城隍山就是吴山……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清代,不少茶肆于下午、晚上请艺人在茶肆中说评话,以招揽茶客。喝茶听书,成为杭城中、下层人民普遍之业余消遣与娱乐活动。五十年代,大小茶馆尚有三百多家。而现在三四十岁以上...
查看全文 >
茶叶的冲泡有四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否则即使是上等的茶叶冲泡出来的滋味也是不尽如人意的。 1、比例 直接反应的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尝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味,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很少有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绿茶,...
查看全文 >
“宁可终身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喝茶一直是重要的养生之道。但喝茶也必须适量,否则也可能会“醉茶”。有些人连喝几杯浓茶后,常出现感觉过敏、失眠、头痛、恶心、站立不稳、手足颤抖、精细工作效率下降等现象。这有点像是喝酒时醉酒那样,所以也叫醉茶。 喝酒会醉,饮茶也同样会醉。得了醉茶实在不比酒醉轻松,醉茶多在空腹之时,饮了过量的浓茶而引起的。醉茶之时,头昏耳鸣,浑身无力,胃...
查看全文 >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氏而闻于鲁周公。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到现在,中国人饮茶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茶是和气君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既能解渴去乏也可修身养性,于是世间的茶,渐渐的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另一类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前者是俗物,后者是雅物。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是物质,是饮品,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来上茶”,因此家家户户都备有茶,...
查看全文 >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见面有问候礼仪,吃饭有餐桌礼仪,喝茶也有茶之礼仪。茶礼在旧时为传统婚礼中“奉茶”“交杯茶”等仪式;在现代指的是为泡茶、喝茶时的礼仪。 负水斋居士曾说过:所谓茶礼,就是一种以茶为媒的人们借茶事活动在一起共同修身养性的生活礼仪;茶礼是一种在饮茶的特定环境下,相关人员约定成俗(或大宗师的倡导下形成)的行为模式,它是在人们的‘趋同’意识下形成的;茶礼是当事人通过参与有秩序的置器...
查看全文 >
据悉,日本的茶风应该从唐朝说起,据了解还是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学,回国时,不仅将天台宗带到日本,还将茶种带到了京都比睿山。后来的僧人荣西也在天台山研习佛法并修学茶艺,写成了著名的《吃茶养生记》,记录了南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制茶过程和点茶法,从而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而之后的留学僧圆尔辩圆带回了径山茶的种子,种植在自己的故乡静冈县,茶风从此开始流传。 玉露,作为日本茶中...
查看全文 >
唐朝茶业的兴盛与佛教兴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影响茶业的发展特别大。根据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所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又根据陆羽《茶经·七之事》引释道悦《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又摘...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