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升米恩,斗米仇”。
道理很简单,假设路边有个乞丐,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你给了他一升米,这一升米足够救命,你就是他的大恩人;可要是你看着路边乞丐可怜,每天施舍他一升米,时间久了乞丐就会习以为常,觉得你救他、帮他都是理所当然。
他甚至会想:这人为什么只知道送米,我还需要衣服、我还需要房子、我还需要钱……一旦你不再送米给他,他就会心生怨怼,甚至跟你反目成仇。
从古到今有很多这样的人:你帮他百次不记恩,一次不帮就记恨。这就是人性。
古代有两户人家,一穷一富。正巧碰上了旱灾,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穷人到富人家感谢,富的一家又送了一斗米。
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家人反而抱怨:“一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还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为什么不多送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不是好人!”
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反而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一则小故事,讲的是协助刘邦打天下的韩信。韩信年轻时不仅家贫,还品行不端,没本事做官、经商又不得法,一事无成,只好寄居在别人家里吃闲饭,走到哪都不招人待见。
当地有位亭长见韩信孤苦,对他很是照顾,许他来家中一同用饭,于是韩信就经常去亭长家蹭饭。时间久了,亭长的妻子很不乐意,某天她故意提前做好饭菜,早早招呼自家人把饭吃完,就连锅碗瓢盆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粮食也没给韩信留。当韩信按照往常的时间来到亭长家时,等待他的就只有一张空空如也的饭桌。韩信一怒之下扭头就走,从此再也没去过亭长家。
离开亭长家,韩信找不到饭吃,不得不去河边钓鱼来填饱肚子。韩信在钓鱼的地方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常年生活在河边,以替人漂洗衣服为生。她十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舍给他一餐饭吃。
后来韩信替汉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回想起从前这位老婆婆的一饭之恩,便命从人送她一千两黄金作为回报。但对照顾他数月之久的亭长一家,却只给了一百文钱,还说:“你做好事有始无终,不过是个小人罢了。”
俗话说“帮难不帮懒,救急不救穷”。需知好事该做,但也要做得有分寸。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人心就像无底洞,付出再多,也填不平。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你对人家掏心掏肺,人家却埋怨你为他做的还不够多。
曾经吃过的亏,就算了;过去上过的当,就罢了。
更重要的,别忘了也问问自己:是不是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好意,就忘记了人家施米的恩情?
- THE END -
本图文来源于 茶文化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