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了“女性主义者论喝茶”和“茶研究应具备三个重要视角”,似乎耳边有人说:“你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学,女性主义与性别只是你的一个方向或视角,你不能忘记社会学与茶吧!”于是,眼前就出现了一堆正在喝茶的社会学家,各人正在从各自的流派出发,对茶高谈阔论。
·马克思主义
私房茶是私有制的产物之一,而不同茶的消费也代表着不同阶级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等,茶的历史更是一部阶级间剥削、压迫和反剥削、反压迫的阶级关系史。
·韦伯学说
茶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的产物,一种理念和价值观的载体,一种理念和价值观的体现。这种理念和价值观决定了所在社会的社会存在,导引着所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如,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中国茶讲求的和、清、敬、寂,而和、清、敬、寂的要求又建构了中国茶品的特征、品饮茶的行为规范等;在欧洲绅士文明规范的框架下,英国茶体现的贵族品味以及对贵族精神的培养。
·涂尔干学说
喝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也具有超越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性。当这一社会性获得所在社会的认可时,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喝茶对于作为个体具体行为的喝茶也就有了约束性和规范性。
·功能主义
以茶为核心形成的茶社会是一个复杂体系,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合作,产生了茶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而对茶德的共识则是维护茶社会秩序和安定的重要力量。
·结构主义
茶是建构社会的构件之一,与其它构件一起,共同架构了整个社会。而作为一个多维、立体性的构件,茶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内部结构和运作,并在运行中,在外部与其它社会构件产生互动和联系。由此,茶的主体性结构和结构性运行形成了茶与众不同的社会功能。
·冲突理论
茶领域并不是稳定和团结的,而是波动和分化的。与茶相关的资源配置的差异、与茶相关的利益诉求和达致的差异、对茶需求与追求目标的差异、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存在与分化组合,如此等等因素的存在与相互作用,使得茶领域内部矛盾永存,冲突时现。
·社会行动论
在大街上与贩夫走卒一起喝大碗茶时大声喧哗,与文人墨客在雅室品饮明前龙井茶时温文尔雅,人们根据环境、茶品、同饮者等的不同调整着自己的行为,以应对或适应彼此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符号互动主义
喝茶在许多时候喝的不是茶,而是财富、地位、权力、声望、名誉、交易、情调、感情、美感、哲思等等,在这时候,茶已转型为一种符号,人们喝的只是符号。而他人也更多地只是从这以茶为载体的符号中认识彼此和进行互动。
·福柯理论
茶是社会规训人们的一种工具和载体。人们在有关茶的行动和活动,如生产、经营、消费等中接受规训,最后,绝大多数人将规训“内化”,成为被社会规范化了的遵从者和认同者。
·默顿理论
当社会肯定拥有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而某一茶品成为货币的一个替代物时,那些难以用正规途径获得人生成功者中,就难免会有一些人运用包括违法犯罪在内的越规手段去获得这一茶品,以实现或表明自己人生的成功。
·法兰克福学派
资本通过对文化的商业化运作,生产出了有关茶的平庸化、标准化的工业流水线式文化产品及其这些产品的传播,其降低了个体对茶品和茶文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品鉴能力,缩小了人们对茶品和茶文化的思考空间,真正的文化与艺术被淹没在商品化的潮流中。
·布希亚理论
在互联网上,茶品的买卖是一种虚拟的茶品与虚拟的货币之间的买卖,而通过大众观看、评论、参与,这一网上的虚拟就转变成一种社会的现实——社会性事实,这就叫做“虚拟现实世界”。
·弗洛依德理论
喜欢喝什么茶,是一个人潜意识中欲望的反映,这一欲望平时潜藏在人们意识的深处,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通过人们包括喝茶在内的这些细小的行动/行为展露出来。
·马斯洛理论
在许多时候,人们饮茶并不是出于生存或安全这些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是出于人际交往的需求或自尊的需求,甚至是为了满足自我价值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就喝茶而言,人的需求也可分为生存、安全、人际交往、自我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这五大层次。
·瑟萨兰文化理论
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习得知识,了解规范,传承文化。所以,茶叶也是一种文具,茶楼也是一个文化场所,饮茶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全球化理论
茶将世界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深山中布朗族山寨茶山上一片茶叶的飘落,最后会在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上产生一场风暴,而国际经济的是否景气也与中国的采茶女工、泡茶小妹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攸关。
社会学有许多分支学科,有许多主义、学派、理论和观点。茶歇(tea break)时间已到,本场讨论到此结束,下一场讨论还将继续进行,有兴趣者,欢迎围观。
需说明的是:以上的阐释只是基于我对某一社会学的主义、学派、理论和观点的理解。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指正,也期待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图文源自网络整理,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文来自茶生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