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现实、未来和现在、别人和自己,这三组词贯穿我们的一生,也贯穿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一切事务中!
茶山视野
从一个以贩茶为业的人的角度,今晚来跟大家聊一聊理想中的普洱茶和现实中的普洱茶。也许有朋友会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认为莫止是在标新立异。但确确实实,有理想中的普洱茶,也有现实中的普洱茶!且有时候理想照进现实,有时候理想又妥协于现实。只因有些客观因素,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们行事中必须要协调关照各方利益,存在即合理!
理想中的普洱茶,应该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它存在于每一个爱茶人的心中!它得有老班章苦化甘的能力和厚度、冰岛的清冽纯甜、昔归忙麓山的花粉香、易武茶的气足韵深、曼松的悠远饱满……还得有非常合理的工艺、极其适当的仓储,最终近乎完美的陈化!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美好的集合。显而易见,这样的茶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的!
2010年昔归忙麓山古树秋茶
如此理想化的普洱茶,必然妥协于现实!而现实中的普洱茶又充斥了哪些无奈呢?
一、原料方面:
我们在挑选原料的时候,会在意茶地是否名山、是否大概匀整一致的古树、生态环境是不是好、管理频次如何。而现实中,名山只是200多个山头中的十多个、且各微产区数量稀少,很多古树茶地里大小树混生且小树占比多,生态环境也不全都像易武国有林茶地那样完美。还存在为了增产而茶地频繁翻土、茶树修剪、施肥等等。
国有林的生态环境
国有林生态环境展示
一些茶地离家很远,比如易武国有林的茶地,离家最近的也得1个半小时的摩托车程。而且鲜叶运输是通过麻袋盛放之后捆绑在摩托车货架上,这就导致鲜叶在运送回家的过程中会受伤,有轻微发酵,最终看叶底会存在红梗、红叶。
莫止茶山骑摩托车视角
关于采摘,理想中茶叶一年采摘两次:一次春季,一次秋季。剩下的时间茶树需要休养生息,但现实中能采摘4至5次。谁都清楚,这样的频繁采摘,必然导致茶质逐年下降。可即便如此,也无从责怪谁,毕竟茶农也要生存,也要发展。况且还有其他很多以此为生的人。
理想中,茶地海拔高最好,因为高海拔地区的茶苦化甘能力更优,现实中也有低海拔地区的茶,甚至还被橡胶林包围。种植橡胶对土壤的影响是直接反应到茶质上的,但前些年橡胶作为农户的经济作物,不可避免地被大量栽种。
二、工艺制程
理想中的普洱茶,新茶有青味,要的就是后期陈化的潜力。现实中,为了快速销售、资金周转,会有工艺的改变。进行人为的前发酵、提香降涩。新茶现喝,苦弱涩弱,香气高扬,甜度好,甚至毛茶就有浓郁的蜜香。这样的茶透支了陈化潜力,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茶质只会越来越淡,不再具有转化空间。
气候的变化,也会造就不一样的茶质。按照经验:典型的2010年、2019年这样的干旱年,茶的饱满度会更好。但是不好的方面也很直观,那就是非常明显地减产,以2019年为例:古树春茶保守估计减产一半。再者2019年的春茶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冲泡刚完成晒青的毛茶,如果不用滤网,茶汤里会有很多悬浮物。经过细看,会发现这些悬浮物完全是叶面和梗“脱皮”导致。这个现象老班章很明显、倚邦也很明显,还有其他产区也明显。刚开始的时候,炒茶师傅们推测是工艺的问题,多次讨论并变换杀青方式,仍然未解。反复探寻,最终确定其实是因为天干,芽叶中的含水量较往年更少,在加工程度同于去年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在杀青和揉捻的过程中,叶和梗的表皮龟裂、脱落。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像冬天我们的双手,如果不擦护手霜,表皮会龟裂、脱皮一样!所以我们理想中的茶汤应该是清澈明亮的,而现实却频发意外,但天气纯属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门山村口景象,远处是成片的澳洲坚果种植基地!
全手工的初制加工工艺,主要是杀青和揉捻这两道工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人工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稳定性!尤其在春茶期间大量茶青集中加工,炒茶师傅、揉捻师傅们难免会有疲累时候,这就会导致偶尔的几锅茶,加工水准低于平均水平。在技艺稳定成熟的杀青师傅数量不多的情况下,难以避免!
在晒青这道工序,我们理想中的晒青是:揉捻后抖散的条索均匀地摊开在簸箕里,簸箕放置在架子上,阳光直晒、暴晒,并且阳光甚好,一天能晒干。但现实中局限于茶农家的场地条件,还为了防止突然下雨,现在茶山的晒棚并不少见。晒棚晒茶,条索相对白一些,香气却会相对沉闷。还有一些,为了省事,簸箕放置在混凝土地面晒,这不是晒、更多是烘,是地面的温度烘干了茶,这样的茶喝起来会燥感明显,甚至锁喉。还有天气,如果遇到天阴,不能一天晒干,需要持续2至3天,这样晒出来的茶,茶汤就会显得浑浊了。这也是让人极为头痛的一件事。试想啊:好的原料、适度的杀青、揉捻,最后临门一脚了,晒青工序出了问题。这着实让人头痛且无奈,但这就是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仓储:
仓储主要因为各地的气温、空气湿度不一,就会导致最终陈化出来的茶口感不一。关于这点,前几年整个行业还引发了广泛的干仓、湿仓之争。具体就是昆明仓和广东仓。一方说干仓存茶好、湿仓不好。理由是干仓存出来的茶香气、茶气保存好,条索清晰且远离“变质”。湿仓存放呢没有香气、茶气散失殆尽,并且因为湿度,一不小心,会导致茶汤水味重,严重的茶饼直接发霉变质,作废!而湿仓存茶的说法:茶的转化更快,1年的存放有干仓3至5年的转化效果。汤感的润度、厚度、醇和度能有明显快速的改善,苦涩消失。
所以,由此看来,其实干仓、湿仓是各有优缺点的。干仓,香气、茶气保存好,但转化慢、汤感差一些。湿仓,转化快、茶汤润滑度、醇和度更好,却输于香气和茶气。而究竟哪一个好,就在于消费者的口感喜好。并且,干仓和湿仓并非绝对对立的,很多茶都会一段时间在湿仓,一段时间在干仓。这样就兼顾了香气和汤感!市场上也不乏这样的茶品,且表现亮眼!
仓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不同城市存放的茶,都具有当地的地域性“仓味”!狭义的“仓味”解释,指的是湿仓味。而广义的理解:凡在仓库存放的物品,都会有仓味,就特指仓库的味道、陈旧味!所以北京仓的茶有北京的仓味、广东仓的茶有广东仓味、云南仓的茶有云南仓味、江浙仓的茶也有江浙仓独有的仓味……
关于仓储,还有一种“做仓”,就是人为地给仓库加温加湿,把新茶迅速变成老茶的样子,且仅是“样子”!这就是市场上无处不见的假老茶。此法无他,就是制假,为了赚取暴利!这是人为的,但一直无法根除的!这就是市场的客观因素。
四、市场
首先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众所周知,这样的现象不局限于普洱茶行业,放大到整个茶行业,甚至所有行业,中国的消费者对此都是司空见惯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国家刚刚从产能不足、物资匮乏的年代走过来,老百姓的腰包还比较紧张,所以造成了购物首先考虑价格的思维习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透明度的增加,消费者辨别能力的增强,这样的现象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同庆河干茶条索
其次是茶商的人为因素,经商逐利是正常的,是能被消费者理解的。无商不富,商业是社会的润滑剂,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但逐暴利、利己损人就不能被包容。就说普洱茶,从山头茶农、毛茶商、茶厂、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到消费者,除了层层加利,部分环节更是重利、暴利,更遑论一些作假制假!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也构成行业现状和市场现状。现实中的普洱茶,远不止于这些,我仅例举部分,供茶友们了解,也希望茶友们了解之后能对认真做茶的茶商有所理解。谢谢!
莫止聊茶,仅作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