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茶客一起喝茶,新手往往有压力。因为老茶客时不时会冒一些专业名词,让新手一片茫然,看似简单的话术,就是很难体会和理解。再加上中国人普遍爱面子,当着很多人又不愿意咨询,怕人笑话。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喝功夫茶常用的专业术语,让新手快速理解老茶客的术语。
最常见的就是“生津回甘”。这个很好理解,一款好茶喝进去,停下来,快则几秒钟,慢则20秒钟左右就应该有明显的回甘生津。大部分茶叶是先苦涩后甘甜,只是苦涩的程度不同,原因是每款茶的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不同,而咖啡碱主苦,茶多酚主涩。如果喝进去不回甘生津,排除其他外因,比如身体不适导致口腔不灵敏的情况等。老茶客就会认为这不是一款好茶,因为连基本的口感舒适度都达不到。如果非常好的茶叶,还会有舌面不断生津的体现,更有舌底鸣泉的高级茶叶。这是不同茶叶给口腔的层次丰富的作用效果。
第二个常见的名词是“掉水”。喝一款茶,喝得好好的,老茶客突然冒一句:“掉水了”,不懂的人往往云里雾里。谁掉水了?“掉水”指的就是茶水中的内涵物质逐步淡化,水的味道逐步占了上风,也可以叫有水味了。其实,不管再好的茶都会掉水,只是看出汤的次数而已。但老茶客这样讲,通常有一定的指向。比如喝一款普洱古树茶,如果5泡左右就掉水了,那通常是茶叶品质有问题,因为好的普洱古树茶通常十多泡才会掉水。耐泡度好的有20泡以上才掉水的。所以老茶客在说“掉水了”,很有可能是在谈论一款茶的品质,越早掉水越是证明茶叶的品质可能一般。
第三是“茶水分离”。茶水分离在品茶时遇到算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指的是一款茶喝到口里,能够明显感觉到茶与水不相容,茶味和水味在口腔里都能同时感受到,而且有一种貌合神离的抗衡感。喝到茶水分离的茶叶,通常由两种情况导致。一是茶叶品质问题,与水很难相融。二是泡茶的手法出了问题,在古树茶领域,越是刚猛的茶叶,泡好的难度越大。比如身体状态不佳、心神不宁、注意力分散、过度紧张等都会有可能造成茶水分离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情况,也会导致茶水分离。比如有些茶友直接用自来水泡茶,自己也许习惯了不觉得,但是用矿泉水和自来水同时泡一款好茶,一对比很快就明白了。
第四是”水路“。茶叶的水路是非常神奇的,能品出水路,离品茶高手就不远了。水路一般分粗和细,细者上,粗者下。“细”的表现为口感丝滑细腻,瞬间下喉。“粗”的表现为茶水流过口腔有粗糙感,水下喉有阻力,需要人为的吞咽才能下去,或者直接难以下咽。我们通常讲好茶为走“中路”,就是直接从口腔中间不作停留而下喉,其实是速度快,没有感觉到而已。普通的茶在舌面会有停留感,然后散开,就必须要人为吞咽。也有极少数好茶,喝进口腔水往两边分的,但要同样感觉丝滑细腻。这就如同用手抚摸粗纱与丝绸之间的区别,只可体验,很难意会,更难言传。
第五是“体感”,体感是在喝普洱茶的朋友中最有争议的一种状况。能感觉到的就会心领神会,不能感觉到的就认为是装神弄鬼。最常见的体感就是喝几泡茶后,身体就有明显的发热、发汗等情况。持反对意见的就会说每个人身体不一样,在夏天喝热水都会有同样的状态。其实无需争论,科学家早有定论。好茶所含的丰富的矿物元素是会对人体内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锗”元素,就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所以喝好茶肯定比白开水更能促进体内循环,至于每个人的体感不同,这就很难数据化了。这也是茶对有缘人的无奈解释。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对体感有了深刻的认知与描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诗。此诗将茶叶的体感与精神完美结合,是茶人必学的经典。还有一生写茶诗最多的白居易,自称为“别茶人”。“别茶人”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随身带茶的人,二是能够分辨茶叶优劣的人。如果茶叶没有分别,又何来“别茶人”?
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喝茶常挂嘴边的一些专业术语,对老茶客来说,就是常用术语。当然,不同的地方还有更多的专业术语,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搞懂这些术语对我们品茶的确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是喝到这种感觉我们自然就懂了,但有时候我们又必须要先知道有这种感觉的存在,然后我们慢慢的就能体会了。一种是先天的领悟,一种是后天的训练。能体会多少,视情况而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茶叶是少数能由功能而能到达我们精神的健康饮品,又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只有把茶道文化更深更广的挖掘,才是对行业与茶客最大的尊重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