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诞生与发展,从生煮羹饮到六大茶类,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它曾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药材,也曾是文人写作的主题,还曾是稳固边疆的重要战略物资。
这么长的中国茶史要想全面了解实在太耗时间了,不妨以8个关键点来简短回顾下茶的历史发展长河。
茶作药用
茶在成为进入百姓家之前,是先被作为一种药材来使用的。
《神农百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就是早期的茶。
神农氏尝百草,嚼食鲜叶时无意间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所以说最早的茶,就是生吃鲜叶,以获得药用价值。
茶作羹饮
生吃最原始,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茶进入羹饮的时期。
实际上,到现在仍有一些民族保留了以茶入菜的习俗。例如云南的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的习惯,茶树鲜叶加入黄果叶、大蒜、辣椒等凉拌食之。
这种煮作羹饮的习俗,延续至唐朝仍然流行。
唐时已经学会了将茶进行粗加工:鲜叶用火烧烤。然后再将茶叶掰碎,加调味料一起煮。
什么葱、姜、花椒、薄荷、盐……都往里面加,这叫一个大杂烩!煮好了,来来,招待贵客来一碗“茗粥”,算高看您嘞!
原始晒青
人们一旦有了对茶树鲜叶粗加工的概念,就开始动脑筋了:能不能长期保存呢?
于是就有了粗暴、原始的晒青,利用阳光将鲜叶中水分晾干,变成“干茶”收藏起来。
从晒到蒸烘
既然想到了晒的方法,自然而然的,蒸与烘的方式也被发明了出来。
没有太阳的时候,就可以用甑这样器具来蒸制茶叶,蒸制后烘干,收获到“干茶”。
这种原始加工的蒸青、晒青最初都是散茶。
饼茶出现
至唐代时,上流阶层已经不满于简单粗加工的茶了,于是蒸青团饼茶开始出现并流行起来。
蒸青团饼茶并不是简单地将散茶造个型,而是有一套完整的制法和品级评判。
《茶经》中记载了蒸青饼茶要经过七道工序制作而成,并且按照外形、匀整度和色泽等分成八个等级。
蒸青团饼从唐延续到宋,龙凤团茶的出现将茶推至一个美学巅峰。宋代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仕到平民,玩茶玩出了一个艺术境界,就是传统茶艺中的“点茶”。
点茶的风靡,使得茶越来越普及。
并且茶开始有了阶层之分:既有价值千金的小龙团,也有适合平民饮用的粗茶、末茶。
罢团进散
明代是团茶走向散茶的转折点。
贫苦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奢侈靡费的团饼茶没有好感,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自此散茶大规模流行起来。
到了清代,各种散叶茶不断发展,在贡茶精益求精的技术要求下,各地名茶不断涌现,茶业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
清饮流行
明朝罢团进散以后,茶的流行趋势实际上已经从奢靡走向了实用。
这时茶的制作工艺也不断精进,现代意义上的“炒青”出现。
人们发现何须研磨煮沸那一套,简单的冲泡更方便,而且味道不错,于是清饮开始流行起来。
百花齐放
明清时期,是中国茶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时期,名茶频出,工艺革新。
除绿茶外的五大基础茶类:黄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
绿茶、红茶、黄茶
白茶、青茶、黑茶
黄茶
黄茶的产生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茶疏》一书中记载了这种演变的历史,所以黄茶的出现应该始于明代。
黑茶
黑茶大约出现在明代中期,最初黑茶的诞生便是为了边境贸易:销往边区换取马匹。
白茶
清咸丰光绪年间,在福建政和最早发现了大白茶树,这种茶树嫩芽肥大、毫多,生晒制干,色白如银,现代意义上的白茶问世。
红茶
红茶大概出现在明末清初,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来红茶的制法又从福建传至安徽、江西等地,并且走出国门,大放异彩。
乌龙茶
乌龙茶的出现大概也在明末清初。根据清初《茶说》记载,当时武夷茶制法独特,制成以后“半青半红”,这种武夷茶,就是乌龙茶的雏形。
风靡世界
近代以后,茶真正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饮茶方式也多样化,茶馆茶室兴起,喝茶氛围浓厚。
不仅如此,茶在海外的扩张之路,也随着大航海时代船舶技术的成熟得以传播。
英式下午茶流行至整个欧洲,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他秘密将中国的茶树引种到印度种植成功,这才有了今天的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
到今天,茶已成为公认的世界三大健康饮料之一。
图:苏茶网、摄图网
“
焚香啜茗意自适,何用绿醅浮玉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