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行当,历史以来,从未有如今这般混乱。市场上流行各种言论,逐一考证下来,能站得住脚的概念没有。
普洱茶从2000年登陆内地,一直在高歌猛进,从未停歇。从普洱茶到古树茶,名称变化了,实质未改变。无论是未发酵的滇青茶还是发酵的老茶和熟茶,总体来说,一统在普洱茶的名下。
市场有市场的逻辑,市场也有市场吊诡之处。
我们先来说大的概念。
云南的茶叶年产量大约是30万吨,5万吨红茶,5万吨绿茶,10万吨普洱茶,近几年统计数据均如此。
云南茶叶的种植面积,亩产,年年有增长,年年有统计,总产量的统计应该基本准确。从建国起就建立的农业部门,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到乡,到村,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全面覆盖,所以,要统计农业部门的产量轻而易举。
然而,农业部门的统计数字到工业部门的环节却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农业部门30万吨的毛茶产量,到精制环节就缩减为20万吨,整整有10万吨不翼而飞?
可以肯定,红茶和绿茶的产销市场基本稳定,除非出现很大的波动,否则,加工市场和消费市场都无力化解这10万吨。
唯一的原因,在于普洱茶耐存放,统统加工成了普洱茶。
这是吊诡之一。
吊诡之二在于古树茶的产量约为3000吨,这是云南省茶办公布的数据,相对客观。
古树茶是是指百年以上茶树采摘的茶叶,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
但是,诡异的是,2008年至今,无厂不古树,无店不古树,近年来,历年来20万吨皆古树?
市场停摆了两年,古树茶的概念大受损伤,抛开古树茶作假这一环节不谈,即使是真古树,如果是同样的生态环境,同样的土壤条件,旁边的小树就要比古树茶的价值差异10倍?
比如小树茶200元,古树茶就要2000元,有几个人为了那种些微的差异去为多余的1800元买单?
有几个人能品鉴出那种细微的差异?更多人审评古树,其实最多的还是自己主观的东西,一旦盲品,绝大多数人找不到南北。
事实上,茶山上混采的现象比较普遍,绝大部分皆如此。
现在的普洱茶,涌入很多新茶人,他们很认真,一反行业里的陋习,用真东西去抵抗旧文化,用新工具去超越旧渠道。
但是,我看到他们越认真,我越害怕。
古树茶好比是一个茶店里的招牌菜,如若一个店里都是招牌菜,那么,客人其实没有办法点菜。
古树茶好比是普洱茶的一颗明珠,那么,明珠有价,非人人能赏。明珠暗投,岂不是白费力气。
问题在于,我们的新茶人很有可能又陷入一种假戏真做的窠臼。落入自己编织的一个框套,表面上脱离了旧文化,实质上还是沿袭老思路。
古树茶能大放异彩,与普洱茶的增值游戏不无关系。一旦,增值的泡沫被撇去,古树茶的价值毫无疑问呈断崖式下跌。
请记住,古树茶是发烧友玩的,就是一种圈子效应,大家信则真,不信则为假。
我从来就不相信那种自炒一锅就是真古树。这就好比我们拿到鲍鱼就把五星级酒店的厨师赶跑是一个道理。
行业有行业的分工,专业化才可能更上一步台阶,而不是倒退回去。
请记住,古树茶就是一个概念,从来也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说古树茶就是包打天下的至尊无敌茶。
市场的概念其实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消费,炒茶,增值,存茶,古树会夹杂其间。
但是,小青柑的流行就不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市场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小青柑能流行其实已经说明。
我们在高歌猛进的同时,静下来,看看万念俱寂的市场,看看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看看市场的前夜是如何黑,或者如何透明的吧。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2008年写作震动普洱茶界的《普洱茶营销》一书,其书批判了普洱众多伪概念,被称为业界第一奇书,也是唯一被盗版最多的专业性书籍。时至今日,淘宝上销售其盗版的商家,多达150余家,成为专业书籍类被盗版第一人。其作品之观点,自出版之日至今持续引发茶行业多年大讨论,屡屡引发轩然大波。其行文特点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普洱茶现象,受到国内媒体、业界重视,其文字展现了一个本真、独立人格的魅力。其新作《珍藏版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现已公开发行,再次引发巨大市场轰动,预订可搜索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