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茶者,总被人告知“不苦不涩不成茶”,久而久之便认定,普洱茶只有苦味“出头”才是好茶!
时间久了,茶人存茶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只挑苦涩味重的茶去存放,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茶“后期转换空间才会高”。
那么真的如此吗?今天小匠跟大家聊一聊苦涩感与转换空间的关系。
首先,苦涩感产生的原因?
普洱茶的苦涩感主要来源于茶叶内含物质。
其中涩味来源于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苦味来源于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色素类、茶叶皂苷、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
一般来说,普洱茶本身就带着或多或少的苦涩味,尤其是优质的普洱茶和古树茶,因为其内含的儿茶素和咖啡碱丰富,导致苦涩味明显,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一款茶只有苦涩味,而无其他味道,那么就另当别论了。
其次,苦涩感越重代表茶叶品质越高?
茶人常说茶叶苦涩味越重,普洱茶的品质就越好,因为毕竟“不苦不涩不普洱”。
其实并非如此,一款茶叶的好坏,不光看苦涩味,更要看的是苦涩味是否能在舌尖快速化开,呈现出甘甜味。
一般而言,优质普洱茶,除了苦涩味,还伴随着多种滋味,如酸、甜、苦、鲜等等,既醇厚又鲜爽,入口苦涩味明显,但回甘生津极快。
而劣质的普洱茶,没有层次分明的滋味,比如只有单一的苦涩味,且入口之后难以化开,这多因工艺不当或者过度施肥导致。
因此茶叶不是越苦越好,而是通过精细的工艺让多种滋味齐驱并驾,互不相让,这才是好茶。
最后,苦涩感越高,后期口感越好?转换空间越大?
抛开工艺和仓储问题,茶叶的后期转化价值是由内含物质的丰富度决定的。
只有内含物质丰富且各种滋味的协调性好,在后期的存放过程中,才能转化出更有层次的口感。
而内含物质单薄,比如茶汤入口只有苦涩味,只能代表其含有大量的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说明茶的内含物质不协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制茶工艺不到位,所以这种茶存多少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更何谈其后期的价值呢?
综合来说,苦涩味不是评价茶叶品质的标准,也不是后期转化效果的依据。具有存储价值且转化可期的普洱茶,其在口感、滋味、香气各个方面表现都是异常突出,而不是单一的苦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