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时光静寂,岁月如歌,我拈着一颗素心,看流年的风轻轻吹过,却始终相信,时光可以带走最美的年华,岁月可以刻画老去的颜容,但那些过往岁月的莹亮,那些光阴浸染的情怀,终是停留在记忆深处,明媚了岁月,芬芳了生命。你就是这样一颗“老茶树”,生生不息。
上苍托你转交给后人一把钥匙,一把打开茶叶世界的钥匙:与茶共舞。茶,一件事,一种坚持,贯穿你的一生,也成就了你的一生。你是“一代茶宗”陈椽——《中国茶讯》杂志的创刊人。
与茶共舞 那是怎样的心动
建国初期,陈椽先生将一本关于茶叶的老课本呈现在当代读者的面前,让现在的我们明白:光阴的河流中,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比如智慧,悲悯,仁义,真善美和爱。人与天地万物的脉脉情谊,在古老的书本里都会被记载。陈椽先生则用他毕生的时光,记录了茶叶的故事,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让后人有书可阅;让我们在品味茶汤的同时,品读人生。
他的一生,其实就像一片茶叶的旅行,满载而归时,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细看一撮茶叶在滚烫的沸水中历练、翻滚、渐渐舒展,最后沉落杯底,在一遍遍地冲泡之后,逐渐回复到平静真实的过程。人的生命亦是如此,它曲折往复,犹如杯中茶叶,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沉静、清苦。那味蕾上的涩涩清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昙花一现 那是怎样的美
1950年,在陈椽先生的主持下,《中国茶讯》正式创刊。作为一份专业性刊物,它从创建之初就显示出了一发不可收的勃勃生机,大有为中国的茶叶事业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来的强大势头。陈椽先生作为《中国茶讯》的主编更是奔走不息。他不仅四处约稿、组稿,还积极投稿,先后在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而且篇篇堪称见解独到。他从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初衷出发,以专业的视角,积极建言献策,尽显一代茶人的责任感。
遗憾的是《中国茶讯》仅仅是昙花一现!建国之初,中国茶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加之陈椽先生忙于茶叶研究和茶叶教育的工作,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暇顾及《中国茶讯》。最终它在维系了短暂的三个年头后,于1953年寂然停刊。从此《中国茶讯》便销声匿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纵然是一瞬间划开一道帷幕的片刻,纵然是如昙花般转瞬即逝的停留,然而,那美,确是永恒!
桑榆之年 那份坚持如何用笔尖勾勒
改革开放后,已功成名就的陈椽先生,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我虽然年已耄耋,风烛残年,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表示要将全部余热献给我国的茶叶事业。陈椽先生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他继续投身于我国茶叶生产和茶叶贸易的研究工作,不闻名利,苦心经营,潜心写作。他在年暮之时,仍是著作迭出。1979年的《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1980年的《向茶业现代化进军——管理体制必须彻底改革》,1982年,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业通史》,1983年的《茶叶商品产销脱节必须研究解决》,1984年的《国际茶叶市场动态与华茶推销对策》、《世界茶叶市场预测》,1987年的《开发名茶生产与茶业发展》、《走向农村,科技下乡是山区扶贫致富必由之路》等研究著作都是他在晚年写就的。
他在桑榆之年,仍旧心系祖国的茶叶事业,用他全身心的热情和情动为我国茶叶事业书写着美好的篇章,也为自己对茶业的毕生热爱和执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斯人已逝 前路别有一番景致
而今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作为后辈的我们,除了彷徨,还要看到未来的路还很远。有先生开路在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伤春悲秋!
先生创办的《中国茶讯》杂志,从1953年停刊至今,已过去了整整60载。这期间,中国茶叶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不曾忘记先生的执着和坚持,依旧谨记先生的教诲和遗愿,时时温故,时时知新。我们看到,漫漫前路不仅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相信,我国的茶叶事业和茶叶贸易之路还有无限的开掘空间;我们蓄积力量,时刻准备着蓄势待发!
继往开来 我们的执着依然执着
今天,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正在成为主流媒体,媒体形态、传播状态和经营业态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改变了社会信息的传播规则,使资讯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
2013年底,中国茶讯网正式发布,并将自身定位为传统茶企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中的全案综合服务商的角色,打造出一条清晰的全产业链结构:一方面以中国茶讯网为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为茶企量身订做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推广和电商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利用自建网上商城平台,提供茶产品在线交易、服务及传播服务。中国茶讯网不仅是国内最大的茶叶类垂直门户资讯网,也是B2C电商平台,更是茶产品全网系营销的总入口。
这是一条“平台+媒体+渠道”立体化覆盖全网的新途径,不仅囊括了产业链上游的知名茶企,还包括了当前发展势头迅猛的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线上合作通道,同时联合知名媒体,共同打造出国内最大、最专业的茶叶云媒体群。不但实现了对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高效整合,也将对企业的资源协调布局达到效率最大化,可以实现对茶企的“一站式”升级服务。中国茶讯的全网布局正是在为传统茶企搭建起这样一条转型的高速通道。
互联网注定是大众化的,而传统杂志的未来注定是小众化的。大众互联网提供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它使人们无暇深刻思考信息背后的东西。你知道的信息越多,反而可能更加难以做出决定。作为后辈,我们怀揣乘风破浪的勇气,传承陈椽先生的《中国茶讯》杂志,虽则是复刊了《中国茶讯》,但这注定会是一条全新的、不一样的道路。我们始终秉承先生的理念和宗旨,时刻不忘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着先生未竟的事业。
2013年的金秋十月,《中国茶讯》杂志再度问世,在沉寂已久的我国茶叶产业上,回归本位、研究读者、提供服务。任何冷冰冰的科技,都不能完全替代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柔软的东西──感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有少部分人需要深刻的思想。而《中国茶讯》杂志的小众奢侈品化正好为受众提供了理性选择的途径。总之,我们怀着一颗打造奢侈品的心,尽一切努力做好这份杂志。我们的能力确实有限,但至少我们拥有一颗向往“迪拜”的心。我们努力将《中国茶讯》杂志打造成奢侈品的纸媒,不仅为茶业精英所青睐,也为少数茶人和茶企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我们一直坚信,《中国茶讯》杂志在我们的用心经营下,会变得更加精美。
图文皆为中国茶讯原创,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