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台湾大溪慈湖山林中的废弃几十年的老茶厂,被活化改造成了体验红茶文化的饮茶空间。一起走进它,品一口旧日红茶的久违芳味吧。
“日东红茶”走红海外
从台北驱车四十分钟到大溪慈湖附近,在青山之中,一眼就能看到一栋建于1895年的、砖造混合桧木屋架的老茶厂。它以“日东红茶”品牌走红海外市场。
在当时台茶兴盛、外销欧美达到巅峰,将茶奉为“黑金”的年代里,老茶厂一天三班制,机器没日没夜不停运转,盛产的日东红茶每年可达600吨之多。
在日本占领时期,茶厂以出产“日东红茶”为大宗,为应付当时庞大的外销需求,在空间规划及设备配置上多有巧思,并兼具环保意念。
旧时茶厂的制茶流程,首先会将新鲜茶青由一楼输送带,送至二楼做茶室内萎凋,并藉由建筑两旁共八座通风电扇,使空气对流,再环保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将一楼干燥机产生的热风也引导至二楼萎凋区,以加速茶青水分自然蒸发。
茶青萎凋完成后,马上进行揉捻,在二楼地板多设有投茶孔,孔洞下方即是揉捻机放置处,经由孔洞内的布袋运送至一楼进行揉捻、解块、干燥、筛分等制茶作业。
1956年,一场大火让一切付之一炬。所幸,后来得到政府的资助,恢复重建。
然而随着茶叶贸易的起起伏伏,茶厂便遭到废弃,默默沉寂长达近1/4世纪之久。
老茶厂修复计划
2014年3月起,这里再次重新营运,开启了修复及重生计划,空间设定涵盖制茶、餐厅、门市、茶图书馆、茶屋、多媒体室等,转化为自然农法意识结合观光工厂的概念综合体。
隐身在静谧小巷弄里的大溪老茶厂,外观为白墙斜顶建筑,典雅宁静,展现气定神闲的味道,成功转化成复合式茶文化空间,并先后获得2014ADA新锐建筑奖,及2015远东旧屋改造建筑奖首奖。
修复后的茶厂,保留大溪老茶厂挑高建筑的老滋老味,木造衍架、整排蓝灰色窗櫺、被踩到平滑光亮的水泥地板,甚至在石牆及原木梁柱上都还能窥见斑驳的历史痕迹,处处流溢著古朴怀旧况味,就为了完美重现老茶厂百年隽永光阴。
视觉上,这是一个重山环抱的蓝色世界:蓝灰色窗棂、孔雀蓝层架、青蓝色墙面、水蓝色壁画。推敲其所使用的家具及其他软装,设计师在选择材质时十分注重环保和珍惜资源。
茶厂建筑融合了中、日、英式等风格,低调清新,从墙面、机械能发现不少历史痕迹。穿越茶厂前后,仿佛与历史融为一体,一面品茶,一面欣赏老建筑的光影变化以及山林间的风景,多惬意呀!
老茶厂的一楼空间主要为门市区,游客在选购商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青艺术氛围。另外搭配一些文物及机台的陈列展示,让整个空间仿佛是小型博物馆。
一楼空间还有处阅读区,柜上有许多“茶”的相关读物,在这里阅读配上一杯好茶,一定能感受到难得的悠闲与惬意。
二楼空间是许多摄影玩家喜欢驻足的地方,为大量采光、自然采光而设计的一长排木窗,光影变化融入了复古元素,让摄影玩家们流连忘返。
以茶砖呈现的“普洱茶墙”呈现出黑白简约的禅意风格,是许多游客会驻足欣赏的角落。
朴素常情的饮茶氛围
在新旧之间修建历史性建筑,赋予新空间思维是一门选择的考验。如攀附在墙体的树木和藤蔓窜根,是破坏结构防水的元凶,但同时她的荒美也是滋润心灵的自然导师。
在设计师看来,这个年代的饮茶氛围,是城乡全民浅显易懂而能产生共鸣的日常当下饮茶情怀,而非古人的雅致杯盘器物、兰花古琴,也不是东洋的寂寥空灵境界。
大量的茶具器皿,来自乡村的五金行、城市的Ikea。透过工厂矩阵元素和硕大空间的安排设计,显现台湾茶文化氛围,不寻常气魄但又极度日常的茶加工空间。
如今,人们为了这山林之中的自然建筑,慕名而来,携家人朋友喝一壶久违的台湾红茶。昔时的芳味在静谧的时光中,重回舌尖。
编辑/初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