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中央台和人民日报的关于“2021年天价岩茶”榜单的一些报道。
基本情况:记者拿到一份最新的“2021年天价岩茶”榜单,上榜岩茶分“非卖品”和“在售品”。“非卖品”有18款茶,每斤价格均在10万元以上,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岩茶有14款;“在售品”有七八十款,每斤价格在5万元以上。
卖点:拥有千年历史的武夷岩茶以工艺繁复、制作周期长、品质独特著称,价格向来不菲。近年来,部分岩茶价格呈现数倍乃至一二十倍增长,从每斤数千元、上万元涨至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春节期间,记者调查发现,“天价岩茶”愈演愈烈,有的还打着“非卖品”名义“天价”出售,少数岩茶被炒作成“办事茶”“送礼茶”,成为热门高端礼品,并滋生回收、代售等变现业务。谁是“天价岩茶”幕后推手?
岩茶是传统名茶,茶好,了解得不多,但应该也不至于有喝了要上天的感觉,任何一种茶都不会。
看到10克1泡的茶叶数千到万元的时候,也是感觉出了很大问题。是10克,不是1000克。
当然,写这个文章,完全不是对岩茶有意见,而是想想普洱茶做茶人的态度,这也是整个茶行业的问题。
每年新一年茶来临,茶农也到处在宣传,很多古树普洱茶的卖点,核心的点是:因为珍稀,数量少,口感独特,所以价高是正常的。
这理由和岩茶的本质其实并没有不同。
很多收茶人,也是总在吹,这个寨子里唯一的五公斤被我收了,那个寨子三棵树被我包了。
真假先不论,其实我对这样的事没有一点兴趣,回到15年前,山高路远,工艺不完善,做好茶难,但现在,其实做好茶不算太难了。
唯一的难点是价格,有钱可以搞定,当然,尊重有钱人也是有的态度,但不应该来学,有钱人也不用太得瑟。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到底是不是正常的?因为少就贵,可以成立,也可以完全不成立。
因为正宗,所以天价?
是因为,因为量少的古树茶可以溢价,但溢价个10倍,20倍,这就是没有道德了。
当然,上面说的,很多茶人会说,我们只是在原料价上加了一点,原料就这么高。
这又说到另一个问题,茶商的责任是什么?
茶商和制茶人尊重每一个环节的劳动,但不是盲目的顺从。
社评说:“天价岩茶”不仅扰乱市场,也会让茶农受到伤害。报道显示,这些年高端岩茶火爆,受益的却主要是茶商和少数茶农,武夷山大多数茶农不但没有受益,反而成为受害者。比如,“天价”等乱象,导致岩茶的信誉度有持续下降趋势,乃至大量中低端岩茶遭遇市场滞销“寒流”,其对相关产业的伤害不能小觑。
不是说别人说好,我们就说好,
不是说别人爬过几个山采来的,就一定是价高的。
不是说别人说卖这个价,所以我们卖得高是成立的。
是需要帮你的顾客进行选择,进行把控的。
好医生不是只会打抗生素的和下猛药的。
我们可以热爱茶山,但这不是将价格随意拉高的理由。
做茶人的意义:不是一个传声器,更不是一个放大器,需要做个过滤器。
我们需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但也需要一个度。
对一些价格不高的区域,生态好的前提下,进行一定帮助,也是需要的。
做茶人不是一个传声器:不是说这几棵树很牛很远,就一定是高价茶,
做茶人更不是一个放大器:将几千吹成上万。
做茶人做个过滤器,每位茶农都会说自己家的茶是最好喝的,我们需要用实际的学习和对比分辨价与质的逻辑。
茶界多年,这几年每一家炒茶王树之类的公司,无非是挂个布标,爬上去几个人,搞一些文章出来。
真正的喜欢喝茶人巴不得将好茶的源头不告诉别人,偷偷的自己躲起来喝的,而不是巴不得全世界知道。
炒茶王树从市场方面来说这方式确实粗暴有效,但这样的公司还是远离,因为这样的公司是注定营销成份大过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