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朦胧中,看向那座忽明忽暗的山。
似乎听到“曼松贡茶呈上”的声音响彻金銮大殿;
似乎看到宪宗皇帝对曼松贡茶的爱不释手和连连称赞;
似乎闻到那袅袅的茶气如宝剑出鞘,在大殿飞舞。
忽而在此时,就想起了兵器谱上的七星龙泉剑。此剑剑身清冷,光华异常,剑气森寒摄人,在江湖可谓是响当当的存在,小匠总觉得此剑与曼松贡茶“性格”无甚区别。
在武林之中,此剑为“正气”之表率,亦为“正道”之光。而在普洱江湖,曼松曾被予以“大明江山屹立不倒”之意,一跃成为普洱茶中“王者”震慑王公贵族,亦可为普洱茶界“标杆”,所以小匠斗胆将此二者相提并论。
此一站,小匠就姑且将曼松茶山比作龙泉剑,因为其茶气与剑气有着太多相似之处。
说到曼松茶山,那故事可谓是精彩至极,曼松隶属于古六大茶山倚邦象明乡内。据传,明成化年间,地方官员发现曼松茶冲泡之后“站立不倒”于是进贡给宪宗皇帝,宪宗品尝之后赞不绝口,指定曼松为皇家贡茶,后一直延续到清朝。
为了一睹这贡茶风采,4月5日,小匠一行人便踏上了探索这皇家贡茶之旅。
皇家贡茶——倚邦曼松
连续几日版纳一直都是阴雨连连,下过雨的倚邦也是气温直降,即使如此,也抵挡不住小匠一行人去“探秘”茶山的热情。
一大早,一行人就驱车出发去曼松,但中途因施工、道路狭窄、路面崎岖等因素,抵达曼松寨子颇费功夫。我们都在戏谑,或许是曼松想给在座的各位一个“下马威”吧,毕竟那可是皇家贡茶。
越是临近寨子,路越是不好走,因下过雨,道路有积水,车辆一行走,便形成了深深浅浅的泥潭,终于在一番“挣扎”之后,顺利抵达匠茶工坊在曼松合作的茶农家,一行人稍作休整,便徒步赶往曼松的茶园基地。
这一路,青葱郁郁,入眼之处都是笔直挺立的岑天古木,让人不由肃然起敬,小匠想或许曼松“霸道的茶气”便是沾染了这如剑一般笔直的古木气息。
路上各种野花野草,让人不由感叹,原来茶山的春天,是如此的生机勃勃,茶树的生态环境如此绝佳。
深山里不知名的参天大树,斜坡上丛生的苔藓类植物,地上折断的树枝,被落叶覆盖的稀奇植被,种种斑驳的历史感,让人不免感叹,这些或许都是曼松茶山历史的见证者。
进入曼松茶园,总能闻到似有似无的花香,听随行的茶农讲,这是因为茶园里各种不知名的古树都会开花,因而香气浓烈,连冲泡后的曼松普洱茶都沾染了这些气味。
值得一提的是曼松茶山的土质极好,呈独特的高含锌量的紫红土,遇水成泥,干后成石。小匠不由感叹原来是这原始的生态铸就曼松的清雅,特有的岩石土质赋予了它独树一帜的高香。
听茶农讲述,曼松有一座王子山,不过对于王子山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说这座山因埋葬了南明王朱由榔的王子,还有人说“王子山”掩埋的是南诏王子。这些都无从考证,但也足以证明曼松种茶历史悠久。
站在这满山百花中,你闻,从远处飘来的茶香有花的味道;你听,那大殿上有对曼松茶的赞不绝口声;你看,那斑驳的树干上,倒映着岁月的痕迹。
午夜惊魂——象仑公路
见识了曼松茶园的历史,我们的版纳之行将告一段落,踏上普洱之行。
为了不浪费时间,也为了尽快抵达景迈茶山,一睹景迈茶山盛况,从曼松茶山下来之后,我们便驱车赶往景迈,这一路真是“惊心动魄”。
从曼松赶往景迈,我们走的是象仑公路,这是一条很窄的山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高山,听当地村民说这条路已经建成20年左右了,路上还有大大小小的炮坑,一行人心想这一路可能会是一场“硬仗”。
没成想,刚出发不久山里雨就下大了,最要命的是路面的土和雨水混合就成了泥浆,雨越下越大,泥浆也越发厚,完全看不到铺装的路面。而且雾气也越来愈大,能见度仅有200米左右,车只能保持很低的速度在路面“滑行”,而且这一路都是下坡路和弯道,稍不留意都能冲下悬崖。
印象最深的是,在很大的坡下停着很多货车,一辆大货车向上冲了五六次都没有上来,车辆每次都堪堪地滑向悬崖边,真的是令人惊心动魄。
在雨夜与悬崖的双重压力下,我们还要承受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因为这一路都是零零散散滑落下的大石头。这一路,原本3个小时可以走完的山路,我们用了整整6个多小时(小匠告诫诸位茶友,雨天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
终于在凌晨2点抵达了景迈,潦草收拾之后,平复了一番心情,收拾入眠。
明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等着我们,还未知。寻味江湖的脚步,也未曾停歇,下一站我们景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