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因使现今新茶几乎仅剩苦涩味,缺乏特有综合甘甜味,亦即缺乏真正的茶味,入口寡薄,入胃腹饥,刮糖乏力,微多饮就失眠?
一、由于清末民初以后,几乎无人认真研究历朝贡茶区与非贡茶区的茶味及其决定因素,极少有人知道何为真正的茶味和上好茶的品味,只知“‘茶味’就是‘苦涩味’”。不但误以为各“茶”种及其各类育苗、栽培、管理方式生产的茶,仅存在采摘与制作区别,无其它任何差别,而且,连“茶种”与“非茶种”都弄错和颠倒。
二、由于不知何为“茶味”,误将“苦涩味”当“茶味”,只要外观像茶、滋味带茶的苦涩味的植物,都被误当为“茶树”。所以,把“似茶而非茶”、滋味“至苦涩”的药用山茶科植物瓜芦也被误当“茶树的优良、标准品种”的“大叶茶”重点推广栽培。
三、在选择“茶树”品种环节,由于将瓜芦及其杂交种被误当茶种,专家们不是选择柔韧性强、柔嫩度高、茸毛多、色泽偏浅、苦度偏低,茶氨酸偏高、综合甘甜度高的茶种,而是多培植叶片厚而硬脆,柔嫩度低、茸毛少、色泽深而油亮、茶味偏苦而连茶虫都厌弃不吃的茶种。使全省所产茶几乎都偏苦涩,缺乏普洱茶特有的综合甘甜味,滋味单薄而不丰富。
四、专家们不仅违背古人以果实种植茶树的准则,更违背古人“法如种瓜”的直播法则种植茶树,还错误采用和普遍推广了只有须根,没有主根,因而根底短浅,只能扎在偏向中性的浅层土壤内,扎不到深层偏酸土壤的扦插茶苗。而且,由于茶树品种的选择优劣颠倒,在扦插过程当中,普遍地排斥柔韧性强、持嫩度高、茸毛多、色泽偏浅、苦度偏低,茶氨酸偏高、综合甘甜度高的茶种,而是多截取培植叶片厚而硬脆,柔嫩度低、茸毛少、色泽深而油亮、茶味偏苦而连茶虫都厌弃不吃的茶种。就连茶树原本的“种植”,也被误改为“栽培”。
五、由于不知何为“茶味”,误将“苦涩味”当“茶味”,约半个世纪的大陆整个茶界,尤其从80年代初以来,普遍推广扦插茶苗的单纯化、密植化栽培。使茶树根很浅、很密集,养份不足,就施放中性甚至碱性肥料。使所生长的茶芽采制成茶品,不但仅有苦涩味,毫无茶味,而且气味和滋味都低劣而不纯正。
六、由于几代专家不研读古代茶籍理论,不知茶树适宜的森林、生态环境。违背清段永源《信征别集》等茶籍所载:“其山川深厚,故茶味浓而佳”的规律。亦即违背茶林地的森林植被深厚,生态优良,茶树病虫害才会少,茶质才会优,品味才会高的规律。将预备种茶的土地上所有林木全部砍光烧尽,再在光秃秃的地上栽培茶树。没像古老传统茶林那样,每六米至八米间杂保留适当密度的天然林木,以适度遮荫。茶地曝露,使杂草密集,又在茶苗地上重度使用吸杀性除草剂,不仅杀绝常绿藤本、草本植物,还将砍剩残活的木桩也如数毒死、枯腐。由于茶地植物单纯,除了茶树就是当年生杂草,加上土壤内外都受除草剂和化肥,生态失衡,茶虫繁多,又喷杀虫农药,茶林地陷入恶性循环。致使所产茶,不但滋味、气味不纯正,还使咽喉干燥或发痒等。
七、由于无人研读古代茶籍,无人知道何为“茶味”,更不知何为“上品茶味”,也就不知茶树根龄、干龄和干高及干径对茶味的重要影响。忽视清《普洱府志·食货志》等古代茶籍所载:“其曲拳而高大……多瘤如云雾状”中,“曲拳”与“多瘤”这外表特征所体现的数百上千年由籽实苗成长的高大老茶树的年龄。就误以为六十年以内嫩树龄茶树芽叶优于百年及其以上茶树芽叶,追求茶树的低龄化;误以为重度矮化茶树的芽叶品味,与同龄高干茶树芽叶的品味等同,不知老成的树干是合成和储存茶品众多有益成份的器官,追求茶树低矮化。新式茶林全部呈“台梯状”,不但树干低矮,还没有树岔;古老传统茶林不是荒芜,就是被改造矮化成“蘑菇林”,甚至彻底换种。这两种观念及其行为,实际并非因追求产量所致,而是真不知这会使茶味变低劣。就连清代末期遗存下来的、芽叶品味极高的上百甚至数百上千年古老高大茶树都被重度矮化或换种,“古六山”以蛮砖山和易武山为典型。使本来柔美无比的茶味变得苦涩味突显。
八、由于无人研读古代茶籍,无人知道何为“茶味”,更不知何为“上品茶味”,不但把“苦涩味”误当“茶味”,而且不知道何为茶品的“正常气味”,把新茶的各种异常性“臭味”,误当“香气”;于是,茶林本应种植在海拔110米上下至1750米上下之间的范围,却栽培到低于千米和高于1750米范围;茶林本应优先种植在南面坡、西南坡、东南坡,其次种植在西面坡和东面坡及无遮挡山梁边其它方面坡,却被误栽到背阴坡和低凹潮湿地带。使茶品滋味和气味都抑郁、水薄而分散。
九、由于无人研读古代茶籍,无人知道何为正常的真正“陈化滋味”和“陈香味”,把保存失误的陈旧茶的杂异味和陈霉味误当“老茶味”和“陈香味”。目前市面上卖的和泡喝的,泡渣杂带碳黑色,汤水暗红色的“陈茶”或“老茶”的滋味和气味,全是杂异味甚至是霉臭味,并非所谓“陈化味”和“陈香味”!现今市面上卖的和泡喝的,泡渣呈碳黑色,汤水深红色甚至暗红色的所谓今“熟茶”的滋味和气味,全是腐臭味和霉臭味,根本不是“陈香味”!
长期以来,茶界专家误导政府滥种台梯式劣质茶林,大办滇红和滇绿精制茶厂,一直生产这两类茶,根本无人生产传统初制的今所谓“生普”,也无人制作和销售其紧茶,因而台湾商界陈怀远等一行十几人“普洱茶寻根”,才寻到“古六山”之一的易武。也才建议易武党委政府恢复和继承饼茶等制作工艺。党政电话才逐级请示到县级和州级,州党政才允许“仅限商业范围”的压饼试制,才派人去勐远农场接张官寿师傅前来教授。如果像“炒作”那样,勐海等地真曾在“文革”期间制作和销售普洱茶饼,那群台湾人“寻根”就寻到勐海等地,不会寻到“息火”约半个世纪的“古六山”之易武。可是,普洱茶复苏期间,勐海等地积压的大量霉烂散茶,被伪制成冒牌“老茶”。
笔者不卖茶,但收购、制作和珍藏微量茶,凡愿意知道啥是新茶的正常气味和正常陈化茶的泡渣气味、汤水色泽及滋味与气味的茶友,可亲到家里见识!笔者免费提供品饮,但无带走份。
十、由于约半个世纪以来,无人认真研读古代中草医学典籍所载的茶叶保健原理,无人知道茶多酚偏高,茶氨酸偏低的“茶”,其苦涩味偏重,甘甜味水薄、分散,长期饮用伤身;而茶多酚偏低,茶氨酸偏高的茶,其苦涩味偏淡,甘甜味厚重、浓缩,长期适量饮用不伤身。所以长期以来,盲目强调和推崇内含茶多酚偏高、苦涩味偏重,特有甘甜味淡薄分散的瓜芦及其杂交类“大叶茶”,甚至荒唐地追求所谓“霸气”,却无几人觉悟这所谓“霸气”,实际是致强汉为弱汉的“杀气”!而茶多酚偏低,茶氨酸偏高,苦涩味偏淡,甘甜味厚重的“古六山”内古老的中柳叶种、小叶种和条尖型大叶种新茶及其陈化茶,才是长期适量饮用而不伤身的保健茶。
十一、由于常期以来制作、宣传、销售和消费的“熟茶”以及港台所谓“老茶”(实际多为霉茶)的滋味和气味的严重误导与歪曲,盲目强调和追所谓“大叶茶”及其“茶多酚偏高”,误以为“茶多酚偏高”而偏于苦涩的所谓“大叶茶”的“珍藏陈化品质更高”。但从2003年前后起至今保存下来的正常的自然陈化茶泡验结论证明,实际是“茶多酚偏低”,茶氨酸偏高,苦涩味偏低,甘甜浓厚度高的柳叶茶、小叶茶及条尖型大叶茶的“珍藏陈化品质更高”!云南普洱茶原料被歪曲限定为“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其初制实际炒青和蒸青)!排斥中柳叶种和小叶种,把中小叶种排除在普洱茶原料之外,是严重错误的(应排斥的是扦插和矮化)!鼓吹大叶种内偏高的茶哆酚是普洱茶品质的主要来源,也是错误的,实际来源于茶氨酸的甘甜丰富度。
作者:高发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