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有悠久的饮茶历史,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入的,这些都已成为世界的共识。据有关统计,目前全世界种茶的国家有60个,有饮茶爱好的国家有160个,约计20亿人。中国茶叶最早外传,可以肯定的是朝鲜和日本。高丽史家金富轼在1145年用汉语所撰《三国史记》中所载新罗善德女王(632-646年在位)时,留学僧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这应当是可信的史料。至于有的专著和文章谈到公元5世纪中国茶叶传入了阿拉伯国家,尚无确切的史料可以证明。从中国茶叶最早传入朝鲜始,在至今的1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茶叶从传入东亚到传入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再到传入欧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传遍了世界,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茶叶的美好!在这1300多年里,中国茶叶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下列一些方面。
贡献之一: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养生方式
茶叶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身体健康的植物,这是中国人的最早发现。茶圣陆羽(733-804)把中国人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推至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即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在那个遥远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神话传说时代,中国人是否就已饮茶,实际上是不得而知的,至少至今还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能说明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就已饮茶。陆羽之所以把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推至神农氏,因为神农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药神,把发现和饮食茶叶的起源推至传说中的药神,这是中国人都可接受的一个美丽传说。
对于茶叶有利于人体健康,可以肯定的是:在唐代前期,医学家孙思邈(541-682)就对茶叶的功用作了论述:“茗叶:味甘咸、酸、冷、无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悦志,微动气。”到唐代中后期陆羽著《茶经》时再次对茶叶功用作了论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苦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两条论述就足于说明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中国人对茶叶和饮茶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道理已有深入的认识,这也是唐代中后期饮茶习尚在中国全面铺开的根本原因。此后,中国历代茶家、医家对饮茶有利于健康的道理多有论述。从唐代中后期至今,饮茶是中国人的健康饮食习惯,也是中国人的一种良好养生方式。
一千多年来,饮茶对于中国人保持健康的体魄、对于中华民族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毫无疑问是起了重要作用。同样,对于全世界饮茶国家的人民的身体健康也是起了重要作用。英国茶叶研究者艾伦·麦克法兰和艾丽斯·麦克法兰所著《绿色黄金:帝国茶叶》引述了许多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家对茶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茶叶“极不寻常的一点是,它是世界上最重要、效力最强的药物。一片茶叶中含有的500多种化学物质可以改善人的身体和精神;而且,因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在饮茶,所以它的效果发挥得最为广泛。”书中介绍了西方科学家对茶叶中的咖啡因、丹宁、酚类、微量元素锰等对人身健康的作用。书中还引述了日本研究人员对茶叶的研究,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饮茶可以防治各种癌症。
书中还论述道,茶叶成就了中国和日本的农业文明,茶叶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和英国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因为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农业都是很少使用机器和非人工能量的精耕细作的繁重体力劳动,如果人们还饮用生水的话,痢疾等肠道疾病就会发生,人们的活力和数量就会大为衰减,而泡茶、煮茶都是要烧开水,在水烧开的过程中就可以杀死许多病菌,加之,茶叶内涵物又可杀菌,因此,中国从唐代开始铺开并广泛外传的饮茶风气,对中国来说影响深远,对延长寿命并因此促进8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对日本而言,人口增长最快和农业经历大变化的时期,正是饮茶习惯日渐流行的14-17世纪,虽然体力劳动繁重且饮食非常简单,米饭、腌鱼、腌萝卜和绿茶就是他们一天可怜的营养,但他们所完成的劳动量却是惊人的。同样,茶叶对于推进英国工业化的整个过程有过重要影响。在英国工业化初期,穷人食不果腹,卫生条件相当差,但“良好的具有英国传统的茶”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面包和茶的搭配,既廉价又为一顿饭提供了能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茶水成为英国企业老板提供的一种重要东西,成为工人们放松和提神的一种重要物质而被工人们大量饮用,而茶水释放的能量不仅会让肌肉更为高效,且有助于集中精力,减少疲劳。另外,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美部队都给士兵配备了标准数量的茶叶,因为茶水能防止肠道疾病,又能提神和恢复体力,英国人自己认为,没有茶水,英国不可能打赢那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于茶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就作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1935年所著《 茶叶全书》介绍了许多研究成果。现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科学家们都有大量的研究证明茶叶是怎样地有利于人类健康。饮茶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养生方式,早已成为世界的共识,所以,形成了全世界有许多嗜茶如命的国家,一些国家的人均消费茶叶量远比饮茶的老祖宗中国人大得多,那都是因为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使饮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养生方式,是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之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一大贡献。
贡献之二:美好的精神享受和有益的娱乐方式
饮茶最初只是一种饮食习惯和防病治病的手段,但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放松、一种舒泰、一种清和、一种高雅、一种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和有益于身心的娱乐,于是,饮茶不仅仅成为人们饮食上的习惯和养生的方式,更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依赖。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中国国民1000多年来在茶中感受美好,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日本国民在1000多年的饮茶历程中,将饮茶发展成国民精神修炼的方式,在茶中感受禅的境界和修炼坚定的意志力,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道。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中国人的饮茶是从中国西南边陲山区原始的未开化的人那里学来的。这些人总是在户外的炊烟柴火之上,将野生茶树上的青叶放到锅里烹煮,作为饮料,这是最早的起源,后来被中国人和日本人发展成一种饱含文化韵味的、精致美妙的社会宗教的仪式。”实际上,威廉·乌克斯的论述既对又不完全对,对的是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确实是饱含文化韵味且精致美妙,不完全对的是中国茶艺没有发展成宗教仪式,而日本茶道确如宗教仪式一般。
中国国民和日本国民不仅仅把饮茶当成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还把茶文化发展成了国家文化精神的载体和国民性的表达。世界上其他饮茶国家虽不如中国和日本那样把茶文化发展得那么博大精深,但是,饮茶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和养生方式,而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和有益的娱乐方式,这却是共同的。如英国的早餐茶、下午茶、告别茶等,虽然不象中国人和日本人那样追求境界、追求个人品格和精神的修炼,但他们也追求一种心理的满足,同样把饮茶当作一种休闲、一种娱乐,一种精神享受和精神上的依赖。俄罗斯人嗜茶如命,他们将茶煮饮、加糖、加奶、吃饼干等,似乎主要是一种饮食习惯,但是他们精神上深刻依赖于茶,一日不可或缺,把饮茶当作一种生活情趣和乐趣,一种精神的享受,还把饮茶看作是人生的一大快乐事,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茶文化。
在当今有饮茶爱好的160个国家中,虽然饮茶最基本的是一种饮食习惯,但都不同程度地把饮茶当作一精神享受和有益的休闲娱乐方式,这是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之后对世界文明的第二大贡献。
贡献之三:表达敬意和善意的待客之道
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物和食料被食用,所以,在中国有神农得茶解毒的传说,这虽是后人的编撰,但一定程度反映了茶最初是作为药物被利用。中国人在长期的饮茶中,发现了茶是那么美好,茶树、茶叶、茶园绿色美丽,充满大自然的情趣;选水和煮茶或泡茶的过程、饮茶的感觉都非常舒坦,茶成了美好的代名词。因为茶乃树叶,是容易得到的廉价之物,所以茶又成了节俭的代名词。从汉末三国时吴国陆皓“密赐茶荈(给韦曜)以代酒”,到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和到东晋陆纳设茶果待客,表明了在隋唐以前的晋代,中国人就把茶叶看成了美、俭、雅之物,饮茶是美好的,以茶待客是节俭而高雅的。所以,到唐代中后期陆羽在《茶经》中把茶人的品格标准定义为“精行俭德”,茶叶也就成为了“精行俭德”的代名词。唐代中后期的中国诗人们,写了许多茶诗,实际上都是在表达饮茶后的美好感受,或品茶的境界是多么美妙。从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以来,茶在中国国民心中已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事物,既可养生,又可作为表达以礼相待、仁心相待、敬意相待、高雅相待、善意和美好相待。所以,1000多年来中国各民族都形成了客来敬茶的习尚,茶是中国国民对客人表达敬意、善意和励志的载体。
茶虽在唐代即已从中国传入日本,但到宋代荣西禅师(1141-1215)两度入宋,从中国带回茶籽种茶,并将禅宗中的临济宗传入日本,以及将宋代中国禅院茶风引入日本,晚年(1211)撰写出《吃茶养生记》,荣西推动了吃茶风气在日本的传播,荣西之后日本寺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庄严的吃茶仪式,即所谓日本的“茶道”,到千利休(1522-1591)时,剔除了许多繁文缛节,将茶道大众化,饮茶的风习在日本广泛传开。
日本的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艺术,还是日本人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审美的艺术和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的艺术,日本的茶道最核心的是一种修炼,一种定力和意志力的修炼艺术,修炼到精力集中、意力坚定,那怕面对死亡也能坦然处之这样一种境界。
除中国和日本外,世界其他国的茶文化没有如此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理念融入,但是,客来敬茶,以茶表敬意和善意却是共同的。如韩国的茶礼,在其形成之初的高丽时代(910-1392)就是作为一种礼仪规范、一种待客之道和敬意的表达,直到现在仍然如此。俄罗斯,一个号称为“战斗的民族”,但又是以“礼仪之邦”著称,客来奉茶是其重要的礼仪。南亚和东南亚饮茶国同样是把敬茶作为敬意和善意的表达,如在印度,客人到访时,主客席地而坐,主人向客人敬上一杯甜茶,摆上水果和甜食,表达对客人的敬意和善意。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通过茶文化活动进行交流融合、和谐相处,茶成了友谊的桥梁。非洲(主要是北非)一些国家爱饮绿茶,且喜欢在茶中加新鲜薄荷叶和冰糖,清香甘凉,客人来访,不是敬一杯茶,而是连敬三杯,以表示对客人的敬意和善意;但也有爱喝红茶的北非国家,如埃及人爱喝甜红茶,客人到访,往往奉上一杯热茶,茶中放入许多白糖,同时奉上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南美洲人爱喝马黛茶,即将茶叶与马黛树叶混合冲开水饮用,所以,客人到访,奉上一杯马黛茶便是敬意。
由上可知,大多数直接或间接从中国输入了饮茶习尚的国家,都因为茶的高雅、清和、廉洁,饮茶的舒畅和有益于身体健康,形成了把敬茶或奉茶作为敬意和善意的表达;客来敬茶,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友善、和谐;茶使世界变得美好,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温暖,这是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之后对世界文明的第三大贡献。
贡献之四:发展经济与谋生之道
茶叶较大量地种植、采制、消费,必然成为一种经济形式。茶叶种植和采摘是一种农业经济,茶叶的加工、制作是一种手工业经济,茶叶的经销是一种商业经济。所以,茶叶和其它农产品一样,在其作为一种被人类较大量地消费的农业产品时,其经济形式必然成为人类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加工制作、经销与贸易,必然就成为许多人的谋生手段和生存之道。就中国茶叶而言,在唐代德宗建宗三年(782)国家设立茶税,即国家决定对茶叶征税时,茶叶经济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已经在以茶叶的种植、生产和商业贸易为生了,自此以后,茶税成为国家的重要收入之一,历经1200多年,直至现在。同样,中国茶叶直接或间接外传以后,当传入国的国民比较广泛地饮茶之时,茶叶经济就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本从13世纪始,饮茶之风逐渐在中下层铺开,茶叶经济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组成部分。英国虽然不种植茶叶,但从17世纪后期开始,茶叶贸易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890年苏格兰人汤姆斯·立顿利用锡兰的茶叶创立自己的品牌,1892年开始全球化运动,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品牌。印度在1834年由英国人从中国引入茶耔、茶苗、制茶工人和制茶技术,在英国殖民者的经营下开始种植和生产茶叶,到19世纪后期成为世界的主要产茶地和出口地之一。斯里兰卡如同印度,也是由英国殖民者先后从中国和印度阿萨姆引种茶树,成为向西方输出茶叶的国家。肯尼亚是非洲也是世界的重要产茶国,1903年首次栽培出茶树,到1925年大面积栽培茶树,到2005年成为非洲的最大茶叶生产国,茶叶产量超过斯里兰卡,位居世界第三,茶叶种植、生产和外销逐渐成为肯尼亚人主要的谋生渠道,茶叶经济成为肯尼亚国家的支柱经济。
茶叶经济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民的重要谋生渠道,同样,中国茶叶直接或间接传入其他许多国家后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经济形式和国民的谋生渠道,即使许多国家不适宜种茶而只靠进口茶叶,仍然有许多人以茶叶贸易为生,所以,中国茶叶向世界的传播推动了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的发展,种植、生产、销售茶叶成为许多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和国人的谋生之道,这是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之后的第四大贡献。
贡献之五:丰富了世界的文化
当今世界,饮茶的世界各国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茶叶和饮茶习尚之后,将饮茶与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只是各自的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的深度不同而已。有的茶文化形式丰富多彩且思想内涵精深,如中国饮茶习尚传入日本后,形成的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茶道,如前所述,是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美学,承载了日本的文化精神和国民性,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饮茶习尚传入英国后,饮茶与其宫廷文化、绅士文化及饮食文化等结合形成了英国上午茶、下午茶、告别茶等形式的茶文化。其他如俄罗斯的茶炊文化、印度的拉茶文化、韩国的茶礼文化、美国的速溶茶文化、美洲的马黛茶文化、非洲的甜茶文化等等,正是中国茶叶向世界的传播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后的第五大贡献。
中国茶叶和饮茶习尚的传播,曾经带给和正持续不断带给世界人民和谐、健康、文明、美好,并助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解决过和正在带给世界许多人们谋生之道,中国人对茶叶的发现,已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将不断地为世界作出贡献。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上图二维码下单
2020年伊始,茶文化学领域的重磅著作《中国茶文化学》出版问世,不但为茶界带来理解茶文化的最新方式方法,也打通了普通读者了解茶文化的任督二脉,更为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适于传播的中国内涵。
该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是公认的世界茶叶发源地,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深受大家的喜爱。茶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束奇葩。全书共分13章,内容涵盖:茶的源流,茶文化寻“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代茶文化的复兴,茶文化与民生、哲学、经济、旅游、文学艺术、民风、风俗、养生的联系,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等,共计约50余万字,彩图近1000幅。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所附的图片都是与茶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茶艺、茶俗等照片,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可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相得益彰。
目录:
序一
序二
展开中国文化的一体两翼
绪论 / 1
一、茶文化学定义和内涵 / 3二、茶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 9三、茶文化的研究目的、方法和任务 / 14四、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 17
第一章茶的源流 / 31
第一节 茶树的原产地 / 33
一、茶为何物 / 33二、茶树的祖籍 / 35
第二节 茶的发现和利用 / 39
一、远古先民对茶的认知 / 39二、对神农尝百草的理解 / 41
第三节 茶树的演变和迁移 / 44
一、茶树演变缘由 / 44二、茶树变迁历程 / 45三、名目繁多的茶树品种资源 / 46
第四节 制茶技术的发展 / 48
一、制茶技术的发展 / 48
二、茶类的变革 / 52
第五节 多姿多彩的茶类 / 57
第六节 名优茶集锦 / 58
一、名优茶释义 / 59二、历代名优茶概述 / 59三、名优茶与人文自然 / 63四、名优茶欣赏 / 66五、名优茶简介 / 69
第二章茶文化寻『根』 / 107
第一节 “茶”字的嬗变与确立 / 109
一、早期对茶的称谓 / 109二、“茶”字的确立 / 111三、各民族对茶的称谓 / 114四、各民族的“茶”字 / 116
第二节 茶之为饮的出现 / 116
一、茶的发现和利用 / 117二、饮茶之始 / 118
第三节 历代饮茶方式的变革 / 119
一、隋代前的羮饮法 / 119二、隋唐时的煮茶法 / 120三、宋代的点茶法 / 120四、明及明以后的泡茶法 / 121
第四节 水为茶之母 / 122
一、试茶鉴水 / 122二、品茗择水 / 129
第五节 器为茶之父 / 130
一、茶具的发生与演变 / 131二、茶具的种类与特点 / 140三、茶具的选配与组合 / 147
第三章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 151
第一节 先秦茶文化的萌动 / 153
第二节 秦汉茶文化的孕育 / 15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呈现 / 156
第四节 隋唐茶文化的勃兴 / 159
一、大唐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 159二、大唐茶文化成因剖析 / 187
第五节 宋元茶文化的昌盛 / 189
一、茶文化昌盛的标志 / 189二、茶文化为何盛于宋元 / 193三、宋元茶文化的历史贡献 / 196
第六节 明清茶文化的曲折 / 198
一、茶政茶法更加严厉 / 198二、茶类加工方法改变 / 199三、饮茶方法创新 / 200四、饮茶用器发生变化 / 200五、对易迅速提升 / 202六、茶业开始走向近代化 / 203
第七节 民国茶文化的挣扎与磨难 / 204
一、茶叶科研 / 205二、茶叶教育 / 208三、茶叶生产 / 210
第四章当代茶文化的复兴 / 215
第一节 茶区分布与划分 / 217
一、茶区不断扩展 / 218二、茶区划分与布局 / 218
第二节 茶叶生产现状 / 220
一、当代茶叶生产总述 / 220二、当代茶叶生产的崛起 / 222
第三节 茶叶科技与教育 / 233
一、当代茶叶科研 / 233二、当代茶业教育 / 243
第四节 当代茶文化的复兴 / 250
第五节 茶文化发展趋向 / 260
第五章茶文化与民生 / 265
第一节 茶文化与文明 / 267
一、茶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 267二、茶文化是文明的产物 / 270
第二节 茶文化与和谐 / 271
一、弘扬茶文化,有利于社会安定 / 271二、弘扬茶文化,有利于加强国防 / 275三、弘扬茶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 / 277
第三节 茶文化与政治事件 / 278
一、北美独立战争的发生 / 278二、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 282三、中英西藏之战的缘起 / 287
第四节 “茶为国饮”的现实意义 / 290
一、有利于增强国民身体健康 / 290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 291三、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促进国际交流 / 292四、有利于茶产业的发展与山区农民的致富 / 292
第六章茶文化与哲学 / 293
第一节 茶德与茶人精神 / 295
一、茶德含义 / 295二、陆羽与“精行俭德” / 296三、茶人与茶人精神 / 302
第二节 茶道的由来与发展 / 305
一、对茶道的理解和认识 / 305二、茶道的秉性与内涵 / 306三、当代茶道 / 309
第三节 茶文化与宗教 / 313
一、佛教与茶文化 / 313二、道教与茶文化 / 316三、儒教与茶文化 / 317四、其他宗教与茶文化 / 327
第七章茶文化与经济 / 329
第一节 茶税的出现 / 331
一、茶税法的出现 / 331二、茶税的演绎 / 333
第二节 榷茶的问世 / 335
一、榷茶由来 / 336二、榷茶的延伸 / 336
第三节 贡茶的延续 / 338
一、贡茶的缘起 / 338二、的贡焙和御茶园 / 342
第四节 茶马互市的定制 / 343
一、茶马互市的出现 / 344二、茶马互市的沿袭 / 345
第五节 茶政茶法的演变 / 346
一、茶政茶法的形成 / 346二、茶政茶法实施结果 / 350三、茶与巩固国防 / 353
第八章茶文化与旅游 / 357
第一节 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 359
一、茶文化旅游的渊源 / 359二、茶文化旅游的特点 / 360
第二节 现存茶文化旅游资源 / 362
一、全国现存茶文化遗迹 / 362二、其他茶文化资源 / 423
第三节 茶文化旅游景观建设 / 426
一、茶文化旅游景观的开发和利用 / 426二、茶文化庄园建设 / 428
第九章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 431
第一节 茶事专著 / 433
一、古代茶书 / 433二、现当代茶书 / 446
第二节 茶事诗词 / 447
一、历史悠久作者众多 / 448二、数量多 题材广 / 450三、匠心别具 体裁多样 / 451四、影响深远 佳作连篇 / 456
第三节 茶事小说 / 457
一、《红楼梦》中的品茶元素 / 458二、《儒林外史》中的江南茶俗 / 459三、《老残游记》中的“三合其美” / 459四、《夺锦楼》中的“吃茶”配婚 / 460五、《镜花缘》中的说茶论理 / 460
第四节 茶事书画 / 460
一、源远流长的茶事书画 / 460二、茶事书画的丰富内涵 / 462
第五节 茶事戏曲 / 473
一、中国茶事戏曲 / 474二、外国茶事戏曲 / 477
第六节 茶事歌舞 / 477
第七节 茶事楹联 / 483
一、名家的茶联 / 483二、名著中茶联 / 485三、茶馆中茶联 / 486四、其他茶联集萃 / 489
第十章茶文化与生活 / 505
第一节 待茶、奉茶和赐茶 / 507
一、客来定会敬茶 / 507二、沏茶注重礼仪 / 508三、赐茶传递情谊 / 510
第二节 斗茶、点茶与分茶 / 510
一、斗茶的发生与发展 / 510二、点茶与分茶 / 515
第三节 茶宴、茶话与茶会 / 518
一、古今茶宴 / 519二、茶话会 / 521
第四节 茶馆、茶摊与施茶会 / 522
一、茶馆 / 523二、施茶会 / 528
第五节 饮茶、品茶与藏茶 / 529
一、饮茶环境 / 529二、沏茶技术 / 530三、品茶赏茶 / 537四、茶叶保鲜要点 / 540
第八节 茶事传说 / 491
一、神农尝茶 / 491二、陆羽煎茶 / 492三、以茶代酒 / 492四、古冢祭茶 / 493五、救命茶壶 / 493六、茶入吐蕃 / 493七、茶墨之争 / 494八、生死不离 / 495九、十八棵御茶 / 495十、马换《茶经》 / 495十一、大红袍 / 496十二、君山银针 / 496十三、庐山云雾 / 496十四、松萝茶 / 497十五、碧螺春 / 497十六、白牡丹 / 498十七、凤凰单丛 / 498十八、铁观音 / 498十九、蒙顶茶 / 499二十、四贤茶 / 500二十一、午子仙毫 / 500
第九节 茶的其他文学艺术 / 501
一、茶事谚语 / 501二、茶事谜语 / 503
第十一章饮茶与风俗 / 549
第一节 婚嫁中的茶事 / 551
一、茶与婚姻关系 / 551二、兄弟民族中的茶定 / 552三、当代婚俗中的茶礼 / 553
第二节 用茶祭祖祀神 / 555
一、用茶祭祀 / 555二、岁时茶祭 / 556三、茶与丧葬 / 556
第三节 饮茶的约定成规 / 558
一、礼仪与示礼 / 558二、吉祥与祝福 / 562三、拟人与比喻 / 563四、方圆与规矩 / 566五、其他寓意和礼俗 / 569
第四节 饮茶风情大观 / 569
一、饮茶综述 / 569二、汉民族饮茶习俗 / 573三、少数民族饮茶风俗 / 579
第十二章茶文化与养生 / 595
第一节 茶的功效 / 597
一、茶的营养与保健成分 / 597二、茶疗的形成与发展 / 598三、茶的保健功能 / 602四、寿星说茶功 / 604
第二节 茶与养心 / 611
第三节 茶与健身 / 614
一、常见病的茶疗方剂 / 614二、常见成品药茶 / 636三、保健美容茶疗 / 638四、保健茶食制品 / 643五、茶的营养保健用品 / 652
第十三章茶文化走向世界 / 655
第一节 茶文化对外传播概说 / 657
一、茶称呼和语音的对外传播 / 657二、茶文化对外传播方式 / 658
第二节 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 668
一、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对外传播 / 669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传播 / 680
第三节 当代茶叶对外传播 / 704
第四节 当今世界茶文化 / 710
一、当今世界茶产业 / 710二、当今世界茶消费 / 713三、当今世界茶文化 / 714
参考文献 / 719
后 记 / 723
作者简介: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副院长,世界茶文化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作者从事茶及茶文化科研、教学工作50余载,4次获得、省级、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先后出版过《茶文化概论》、《图说中国茶》等茶及茶文化著作50余部,主编大专院校应用茶文化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科普文章1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