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茱萸节、菊花节”,起源于一种用来避灾的秋游风俗,并且受到道教的影响,逐渐成为了传统民间节日。
重阳节的习俗,从何而来?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故事的大意是:相传,汝南有个人叫桓景,一直跟着神仙修行。有一天,神仙预言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叫恒景赶紧回去,让家人佩戴香囊、系上茱萸去登高并饮菊花酒,就可以免除灾难。桓景如此照办了,才使汝南逃脱了灾祸。
由此,民间便认为九月九日重阳节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必须要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才能避邪消灾。
旧时苏州人,都怎么过重阳?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其实是一味中药,味香浓,有驱虫逐风邪之作用,还可以治寒热、消积食。
关于插茱萸的习俗,早在汉代时就有记载,刘歆《西京杂记》写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苏州地区登高习俗比较盛行,旧时登吴山,游治平寺,并且有牵羊赌彩的习俗。
明清时吴山顶有机王殿,城里面做纺织这一行当的人,都要登吴山进行祭拜。明朝申时行《吴山登高》诗写道:“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登高胜事夸,郡人齐出唱歌曲,满头都插茱萸花。……”
农历九月,菊花盛开,旧时吴地文人墨客互相邀饮菊花酒、茱萸酒以应时节,谓之“尝新酒”。菊花在我国素有“延寿客”的美称,喝菊花酒也成为了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
重阳节之后,苏州还有持螯赏菊的习俗。虎丘花农担菊入城,城中居民买来供赏,除了做盆景之外,还会在院子里堆叠千百盆,称之为“菊花山”。
蔡云《吴歈》描写:“堆得菊山高复高,铜瓶瓷碗供周遭。酒边灯下花成厄,笑倒柴桑处士陶。”
除此之外,市井娱乐还有唤黄雀、养叫蝈蝈、斗鹌鹑等把戏。
重阳节,蕴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重阳节这一天往往会有雨,这是立秋后第一个预示着寒冷到来的信号,正所谓“重阳无雨一冬晴。”家里的妇女在这时候纷纷开始缝制冬衣,苏州俗称“重阳信”。
重阳节这天,苏州还有制作五色花糕的习俗,名为“重阳糕”,也叫“骆驼蹄”、“菊花糕”。或者用面混合糖做成糕点,上面放有枣子、栗子,称为“花糕”。
糕点铺子里还会插满五彩花旗,称“花糕旗”,用来招揽客人。
苏州还有一个习俗是:女儿在这一天必须回到父母家,吃花糕,祝父母寿。父母则会在这一天的早上,将方糕放在女儿额头上,祝愿孩子“百事俱高”。
如今,关于重阳节的风俗已经简化了很多,或许我们不再会有那么盛大的节日气氛,但心里那份对父母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千年前一样。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