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经人都是崇佛信道的老年人?
以前小白也这样认为,直到去了西园寺的茶室。
西园寺的茶室,正对着湖心亭。
茶室早上9点开放,10点人渐多,有三两好友品茶,偶尔闲话几句;有人手点着字看经书;有人拍照,来了又去;也有人静坐,什么也不干,像放空自己,也像沉思。
茶室中央,两条长桌上,是伏案抄经的人。
工作日,各个年龄段的抄经人都有,不乏年轻人,而到了周末,年轻人就占据了主流,且女性居多。
这些年轻人抄经,有的是出于习惯,有的是为了消遣,有的则是为了静心。
抄经,是一种生活习惯
家里长辈是信众的年轻人,初一十五跟着来寺里,养成了生活习惯。
有事没事来吃碗素面,在茶室喝喝茶,看会手机,聊聊天。
兴致来了,抄抄经也好,感觉心浮气躁,来抄抄经,放松一下也好。
抄经,是娱乐的一环
抄经,是西园寺众多可玩项目中的一项。
和同学或闺蜜一起,来西园寺素斋馆吃一碗如意面或观音面,在园子里散散步,撸撸旁若无人,宛有佛性的猫,看金鱼抢食,看鸽子起落,拍拍照片。
累了,去茶室喝喝茶,抄抄经,成了打发时光的应有之义。
抄经,是一种静心的方式
有些人来西园寺抄经,不为打发时间,他们抄经,也不同于信众抄经,积累功德,追求明心见性等佛家境界,而是通过抄经静心。
全身心地投入抄经的过程中,他们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抛去那些有的没的,得到内心的片刻安宁,为生活补充能量。
从某种角度看,抄经和睡觉的功能是一样的,一觉起来,疲惫的身体得到修复,又开始投入忙碌的一天。
为什么选抄经静心?
整个抄经的过程,是一场完整的静心仪式。
抄经之前,需要沐手,即洗干净手,这在佛家是恭敬法宝的要求,在年轻的抄经人来说,是仪式的开始,静心的开始。
不洗手能不能抄经,当然也能,但有了沐手这一步,更容易让人进入状态。
人有时少不了仪式感,净手,也是静心。
佛家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抄经忌半途而废,抄经之时,需要收拾心猿,专心致志于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使字迹工整,勿使杂乱错讹。
当人沉下心来,专心做某事,不被手机、杂音闲事等干扰,其实就已经达到了静心的效果。
至于经文的要义,或许并不重要,抄的是否是经文,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茶室环境,相当于隔开了繁杂喧闹的外界,给了人一个沉心静气的契机。
静,是一种能力
古人有习静的说法,让自己静下来,是一种能力。
我们多数人不具备这种能力,需要练习。
汉代焦赣的《易林·噬嗑之大过》记载:“奇适无耦,习靖独处。”
这里的“靖”,即“静”。习静需要独处,在家很难满足这一点。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安静的环境,优美的景色,更容易让人静下来。有些人心情烦躁,就喜欢一个人去旅游,不理任何人,抛开任何事,只让无言的山水治愈自己。
以上两种习静方式,有门槛要求。
冰心在《寄小读者》里说:“暑天宜习静,愿你们多写作。”
通过“写”来静心,是我们历来的传统,历代书法家写字,既是追求线条的艺术之美,也是修养身心的习静。
所以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饭已抄经临小楷,兴馀挥句落斜行”,找一个爱好,专心喜欢的事,或许才是最简单,最适合我们的习静吧。
不过就像年轻人喜欢的那句话,“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纵然知道“静”可以习得,又有几人真能习得?
当大环境如夏日蝉鸣时。
图:苏茶网
“
当时好侠来姑苏,千金不惜酒满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