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畦畦茶树如绿龙蜿蜒盘旋在起伏的丘陵之上,勾勒出圆润整齐的线条。
一方水塘之前,长方体的茶室建筑就这样点缀在青青茶园之中。
临湖一面设计成巨大的落地玻璃墙,将茶园风光无阻碍地呈现,内外达成了沟通亲近的可能,这是茶室设计师徐甜甜所寻找的实现建筑和自然对话的方式之一。
大木山茶室建筑,是建筑爱好者不能不来看一眼的作品。它是著名女建筑师徐甜甜的作品之一,大木山茶室还曾于2015年荣登福布斯杂志建筑与景观板块。
场地
大木山茶园位处县城附近,是主要产茶农作区和重要旅游景点,附近有为数不少的村落, 也是到达松阳古村落旅游的途经之处。茶园平时主要是当地茶农劳作,每年的采茶季节尤其清明前,有大量受雇的外地茶工。
作为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来大木山和松阳的游客数量每年递增,负责景区管理的松阳县旅发公司计划在茶园里建设一系列的景观小品和服务设施, 其中包括已经建成的作为茶园观景平台的一系列竹亭,和计划中位于茶园中心水库区域的茶室等。
茶园景区内,面向西侧的水库边有一个较为狭长的线性场地,场地内保留了原有的五棵梧桐树,南侧建有一座线性的休憩长廊,为传统的坡顶形制。树影、阳光、波光、茶田,周围环境里的自然元素,都成为茶室构建起来的场地条件。
建筑
水库南北两侧是拦水堤坝,西侧是自然的山坡地形种植茶树;东侧临水区低于道路相对独立,已建有一处传统坡屋顶休憩长廊和临水平台,长廊北侧还有一块平坦狭长的地块, 五棵梧桐树和堤坝另一端的两棵梧桐树构成对景;这里建设茶室,可谓是得天独厚的好环境。
茶室建筑分为北侧的公共区块,提供喝茶简餐以及定期茶艺培训空间,和南侧的两个庭院茶室。北侧体块退让到五颗梧桐树之后留出树下的公共活动区域,南侧则出挑水面。
一个开放的公共走道穿越地块,和建筑构成了循环的“8”字形回路,以“回廊”概念应对现状的“长廊”。屋顶切出线性天窗,将光线引入室内。建筑空间的背景是深色的清水混凝土、作为结构和材料的统一表达。
空间/光线/风景
所有的空间在这里都不是零散孤立的画面,而是相互关联的、有种微妙粘稠的关系,好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色的混凝土材质、光线的照入方式、亮暗,都一一配合并强调这种情节。
建筑必须顺应狭长的地块形状,功能包括:北侧的公共茶空间,作为开放式的休息茶水简餐和定期茶艺培训教学空间,包括一个通高的开放空间、前台及后勤服务区、二楼三个小茶室;
五棵高大的梧桐树形成了挑高的公共空间西晒的自然遮蔽;
南侧两个庭院茶室,提供团队游客预约以及茶艺雅集等交流活动场所,各带独立的室外景观庭院。梧桐树、水面、阳光、茶田,周围环境里的自然元素,都成为茶室构建起来的重要的场地条件。
二楼三间小茶室可以席地而坐,透过建筑的玻璃幕墙俯视水面再次打开视野。
观山水 审自我
南端尽头的冥想空间面向西侧湖面,既可以作为庭院茶室的延伸也可相对独立,圆形开口是向外观景的景窗,更是一个借入自然的转换器:下午太阳及其在水里的反射,通过圆洞会形成两个投影光圈,随着夕阳西下,两个光圈顺着太阳的轨迹、慢慢交汇,直到光色渐暖,终于暗去。
南侧空间和公共茶室北侧的附属庭院形成了建筑南北尽端的呼应:北侧屋顶和南侧西墙的圆形开口,都借入基地的自然元素,形成树荫水面光影气流的交集。这两个空间的地面都铺以一层厚厚的细沙石,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陷入”这个空间里。似乎这里的时间,有一种更慢的维度。
茶室的存在,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是当人进入这个建筑后,品茶观景,可以对外面的山水景观有更多的理解。
这个充满简约主义外表的茶室,细节却丰富而饱满,黑色水泥墙,细看有原木自然的纹理,内里通过点缀玻璃天窗、一片片静卧在水中的镜子碎片投影的光线等,呼应着屋前站立在一方小水池中的法国梧桐的倒影,飘落在水上黄叶的波影等等,演绎建筑的“光”“影”的魔术。
在大木山茶室中品茶,就像建筑本身所展示的性格那样,人们如一片泡在纯净泉水中的茶叶,缓缓舒展开身心,不是酒般浓烈,却是茶香、茶味般淡淡的幸福余味,悠长绵远。
责任编辑 / 邓放 (文字整编自ar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