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自疫情以来,宅在家里的人都学会了几道家常菜,做给家人吃,也增进了家人们的之间的感情。
回归自然,我们是秦巴山区的孩子,自小耳濡目染听到最多便是评价各家主妇的“茶饭”,“王家大媳妇的茶饭好,张家嫂子的茶饭不错,多跟你婆婆学茶饭”等等。
“茶饭”,指的是陕南安康山区人家饮食文化,“茶”指的是我们喝了几千年的陕青,山区的当家主母必须会采茶、制茶、烹茶等;“饭”就是烹调饭食了,一般的山区的当家主母为了调剂好家人的饭食,也需要种菜、养鸡、养猪等,种粮和打柴的任务一般是交给男人了。
小编姊妹兄弟几个从小虽然出生在城镇,但是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意,一到寒暑假期,便被太爷太婆、外爷外婆、姨妈姨夫、舅舅舅妈等各个山区亲戚接走了,美其名曰“老人想外孙子了”,我们乐得其所。
于是寒暑假进山享受山味儿的“茶饭”,就成了我们70后孩子的最大的童年乐趣。
先说“茶味”,外婆家的将军山林场老茶园,每年在给供销社完成了统购统销茶任务后,村民就可以上山采摘“二茶”了。当清晨的山雾还没有散去,外婆就背上大挎篓,给我背个小点篓,赶着牛羊就上山了,那时的我起的太早,一路是迷迷糊糊的,等到了茶园才灵醒过来,外婆采摘茶鲜叶就是大一芽二三叶,速度那是很快的,一早上就是一大筐,我的小点篓就采小一点芽叶。
回到家里,将新鲜的茶叶摊在竹筛上晾着,得先给外爷和舅舅们做饭。吃过饭了,再把大铁锅洗干净烧上火,开始炒茶。茶的香气顺着屋顶飘到了老舅婆老舅爷那里,老人拄着拐棍过来一起帮忙揉茶、添火。
刚炒的新茶还不能喝,需要再晾一天,第三天回到炭火竹笼焙干一次,达到“足干”后,才能装入口袋扎紧储存起来。除了给长辈子送去一些,剩下的要攒够一年的喝茶呢,所以我和外婆人手不够,舅妈和小姨也得帮忙采鲜叶子,每天晚上再一起揉茶炒茶,我外公趁着灶膛里有火,还烧一些洋芋蛋蛋给我们当“宵夜”,即使没有调料都粉粉甜甜的,很好吃!
新炒的茶叶条形并不好看,可是闻起来很清甜的香气,似煮嫩玉米的那个味道,再从水泉坑里打一壶山泉水烧开一泡,满屋清香呀!老舅爷和老舅婆先喝,要给把划炒茶的火候、揉捻的程度等,其实每一锅茶叶都不会一模一样,但是那个年代,只要是闻到这个煮嫩玉米似的香气,我就知道这是熟悉的“山”的味道。
“饭食”是人间烟火味的生命之本。80至90年代,安康山区人民的饭菜都是“杂粮代、瓜菜掺”,因为山区原生品种的白米细面收成不好,唯一待贵客的就是“雷公田”里收获的那些冷水米,例如灰白色的大米、红红的红香米、紫色泛黑的紫黑米等,产量极小,除了给我们小孩子和来了贵客偶尔单独来一顿纯粹的“红米饭”和“馒头油饼”,大多数都是外婆和舅妈做的洋芋饭、南瓜饭、豌豆两掺面、苞谷珍子酸菜揽饭等,再配上新鲜的火烧”擂辣椒“和野小蒜,即使没有一滴油来泼一下,只要有了盐巴的味道,依然很下饭,大家都吃的好满足!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安康山区的“雷公田”也逐渐变成了高产的节水灌溉梯田,杂交高产的白米—汕粳香米、红米—红宝石香米、紫黑米—黑帅等优质高山冷水稻米,逐步提高了产量,不仅仅农民自己够吃,还有产出拿到市场销售的份额。
“茶”还是那片老茶园,小编们经过多次技术提升改造,让休耕多年的老茶园焕发了生机,天保林区的好生态加上有机农家肥滋养,比以前更加鲜甜,可惜外婆再也看不到了,遗憾!
端午节快到了,远方的你,是否想起来家乡的“茶饭”的味道?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是否还想品尝到山区的“茶饭”之香?继续关注,更有惊喜!
,时长00:09
,时长00:09
,时长00:09
图文来自德润富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