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三年(1887年),西方殖民者组成了一支寻宝探险队,他们要在澜沧江逆流而上,在无穷大山的深处,寻找一个神秘的东方大城。
一路上披荆斩棘,不断有队员因为恶劣环境和疾病倒下,然而剩下的人依然坚持,当这场远征进行到第31月时,这群人终于抵达了终点——云南普洱。
这座富裕的大城被绵延群山所包围,附近的山坡上都是平整的梯坝,田地里作物繁多,一派丰收景象,颇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盛相。
当这群探险队员从城门入城时,眼前的繁华景象更让他们所动容:井然有序的街道布局,路边林立的大小商铺,往来不绝的马帮商旅,都极大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这座群山深处,几近蛮荒之地的东方城市,就是云南早期三大海关重镇之一的普洱(古称思茅),当时还素有“金腾冲,银思茅”,和“民族自然之窗”的美誉。
今天这篇文章,小编就来聊聊,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真相——世界茶都·普洱。
历史悠久的普洱
普洱历史悠久,普洱一词,出自当地的少数民族哈尼族,“普”是“寨子”,而“洱”是“水湾”,合在一起,就是建在水边的家。商周时期,云南先祖濮人就在这里沿水而居。
普洱的土地辽阔,一山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总长度486公里的国境线,链接了老挝、缅甸和越南,流出国境的澜沧江,就是东南亚人民的母亲河——湄公河。
普洱的生态优越,四万余平方公里的疆土,有一半都被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所覆盖,为无数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态自然区。
普洱的气候温和,自南而来的孟加拉湾暖湿气流,长年停留于此地不愿离去,使这里形成了四季如春的小气候,曾被评为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
普洱是世界茶源,曾发掘史前宽叶木兰化石和中华木兰化石,陆续发现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素有“世界茶树看云南,云南古树看普洱”的说法。
普洱是普洱茶故乡,出自温润环境的大叶种乔木茶,在经过特定加工和长期自然发酵后,能让人感受到回甘生津,嗅到蜜香兰香梅子香,看到桔黄晶莹,透亮迷人的茶汤。
商业繁盛的古城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普洱茶正式成为清廷皇家贡品。成为我国进贡时间最早、最长、数量最多的御赐茶品,甚至引领了全国范围的饮普洱茶热潮。
这让本就声名在外的普洱茶,再次进入发展高峰期,一时间,丰厚的利益使整个云南的客商马帮,都云集思普地区,成就了边境小城的茶都地位。
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设立普洱行政府,总辖整个思普地区,西双版纳州全境,临沧保山的部分地区,甚至是印度半岛广阔的土司属地,都归普洱府所管。
各地盛产物资和迫切需求,使普洱府成为西南运输大动脉的集散中心,国内的滇藏和滇川,西南的尼泊尔和印度,东南的越南和泰国,天南海北的行商都在这里聚集。
尤其是千里迢迢,奔赴至此的藏商,一路上千难万险,只为到普洱思茅城换取茶叶,用来给长期生活在高原牧区的同胞去膻化食、补充维生素。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的普洱,在一次次的交易中,成为了集加工、贸易和运输的茶叶大城,当时东南亚认为京城太过遥远,而普洱府就是他们眼中的华夏。
在鸦片战争之前,从普洱运出的茶叶规模庞大,鼎盛时每年多达10万余担,城中的南正街附近,还成为雷永丰、恒和源、金玉祥和大有庆等茶庄的聚集地。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性竞争,这里还设有地方茶叶商会,负责统一定价,给大客户与茶庄牵桥搭线,城市遇灾时,还会集资共渡难关。
虽然地区偏远,但还是总尊师重道,茶叶商会请人雕刻了茶圣陆羽的塑像,每年都会举办祭祀活动,后来政府也设立了官茶局,用来和民间机构交易协商。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英法也盯上了这个繁荣茶都,让清政府强行签订《中法商务专条》和《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等不平等条约,在普洱设置设立海关和租界。
这个兴起于水湾的村寨,曾为世界送出过滋味迥异的普洱茶,也曾是中国西南的运输重镇,也曾见证过祖国近代的屈辱史,漫长厚重的历史,都沉淀于此。
直到普洱茶再次兴起之时,国务院批准把曾为普洱茶源头的思茅,更名为普洱,这座边陲小城,也再次回归到原本的历史渊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