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是个闲不住的人,信奉“生命不息,爱茶不止”的理念,2016年冬季组织茶友会,每周末休息必办一场茶会与各位茶友分享学茶、寻茶的成果,算起来到现在已经办了各类茶会200多场。3年来,老杨的业余时间基本都在品茶、习茶、寻茶、访茶的路上。
在这200多场茶会中,老杨结识了无数爱茶的朋友,与茶友们共同品鉴分享了涵盖中国六大茶类的1000多款茶品,收获颇丰,感悟日深。茶会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困惑着我,让我始终不能释怀。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茶友,在和我交流茶学时,不少人将茶圈子中各类“大忽悠”们为了卖茶谋求暴利而编造、讹传、夸大的“故事”,当做金科玉律在讲述。这类茶友非常迷信卖茶的商家、“大师”、“砖家”,其中不乏在各类茶文化培训机构考取了中高级茶艺师、中高级品茶员的资深爱茶人。这类茶友坚信自己道听途说各类“故事”为真理,在交流中不允许其他观点发声,哪怕这些观点是经过反复验证的茶叶科学。
回想老杨爱茶、学茶的十二年历程,好像也是听着茶城中的各种各样、似是而非、变化多端、与时俱进的“故事”成长起来的。寻茶之旅,我走过太多的弯路,说实话很辛苦,其中给我带来最大阻碍和干扰的就是茶城中各位“专家”、“大师”讲的各种故事。而这些故事却都是以业内共识、权威言论的面目出现,或曰神草可治百病、或曰稀有世上无双、或曰气息入体可助修行......加上“专家”、“大师”们有模有样的宣讲,“弟子”们众囗一辞的附和,气场强大,刚一接触,不由得不信。随后,“专家”、“大师”们推出的茶叶便如同人间圣品被在座者一扫而空,很少有人在乎这茶是否健康、是否好喝,反正口袋里的钞票交给了“大师”,双方都很快乐。
“故事”就是故事,假的永远真不了,伪装的再好也经不起推敲,短时间可以蒙蔽初级茶叶爱好者。但是,在科学的真相面前,茶圈“故事”就像白骨精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中立刻现出原形。下面老杨就和各位茶友分享几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一起辨假识真。
故事2010:从叶底判断普洱茶树龄。很多人在茶桌上有一个习惯,边喝茶边翻叶底,然后根据叶片的大小和肥厚程度判断是不是古树茶。2010年我从景迈山古树茶开始认识茶树树龄问题时,受到很信任的茶商影响,我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芽头大的、肥厚的才是古树茶。2014年当我踏入了勐宋古茶园,对比了长在同一座山峰的古树、小树茶和台地茶的芽头时,才发现越是树龄大的芽越小、越薄,台地茶的芽叶最为肥大。这一下就颠复了我在茶城中培养出的认知标准。再去亲口尝一下鲜芽的口感,和制好的干茶相同,树龄越大,苦涩越轻,口感越好。随后在老曼娥、老班章、贺开等茶山做了相同的实验,结果一致。当地制茶的老师傅告诉我,很难通过干茶、叶底来判断是不是古树茶,只有喝才能大致判断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台地茶苦涩强、不易化、对身体刺激大,古树茶苦涩较弱、口感柔和、苦涩均衡易化、对胃部刺激轻微、体感舒适的规律来大致判断是否是台地茶。因此,香气、口感是我们判断古树茶与小树、台地茶相对靠谱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绝对,受制茶工艺、拼配手法、存诸环境、陈化年份、冲泡手法等影响,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一定影响。判断一款普洱茶要结合香气、口感、耐泡度、叶底等多方面因素去综合判断,大致可以推断出该普洱茶是否是纯料茶、树龄大致多少。总之,单一通过叶底来判断普洱茶树龄的方法并不靠谱。
故事2012:东北“茶圣”一口尾水断山头。2012年,我在沈阳茶城遇到了一位被众弟子推为“东北茶圣”的茶商,他号称自己可以喝一款茶冲泡七、八道以后的尾水就能精确的判断出普洱茶是否是纯料茶以及产地山头。出于好奇心,我将非常常见、典型的拼配普洱茶——大益7542冲泡给“茶圣”喝时,大师一口断定是布朗山古树纯料茶。不可否认,我们通过对山头古树纯料茶的全程认真品鉴,可通过茶的香气、口感特征大致判断出大的出产片区,如:布朗山、易武、勐库地区、临沧地区、凤庆地区等。但是,普洱茶千山千味,有很多藏在深山中我们难以接触的小寨子茶,不同仓储条件的普洱茶老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味,拼配茶可以模仿出纯料茶的滋味,这些因素造成了我们对于普洱茶生茶的产地难以通过品鉴100%准确的判断。十二年中,我在茶桌上遇过数千茶友,拜访普洱茶学者、茶农、资深爱好者数十位,尚未发现一人可以通过一口茶汤就完全准确判断出普洱茶的准确产地。老杨才疏学浅、见识浅薄,这样的高手可能存在,这种高度确实可以被称作“当代普洱茶茶圣”,老杨心崇拜之,但一直无缘得见。
故事2013:千年古树何其多。2013年,我在沈阳的某个会所喝到了一款千年古树普洱,甜糯香滑,当时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茶,以此为谈资许久。随后,便刻意在沈阳的十座茶城中寻找,令我惊讶的发现包装上写有千年古树的普洱茶遍地开花,要多少有多少,好像产量无限。实地到云南考察才发现,千年古茶树非常珍惜。据统计,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树30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而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却达20余万亩。拥有最多数量古茶树的贺开山的茶王才不过八百年左右树龄。面对淘宝上铺天盖地报价35元的九十年代千年古树1公斤茶砖,我真的不知道这些千年古树茶是从哪里来的。
故事2014:野生紫娟古树茶。2014年是我来苏州的第一年,在港龙茶城偶遇苏州茶圈知名“大师”一名。座谈许久,谈得也算融洽,大师神神秘秘的从茶桌中捧出半片普洱茶饼,一脸郑重地对我说:“老弟,看你也是爱茶人。我这还有一点野生紫鹃古树茶和你分享一泡。这茶非常稀少,药用价值很好,价格很高。不懂茶的人,我轻易不拿出来。2800一片,我最多能分给你两片。”说实话,紫鹃茶的干茶黑亮,茶汤颜色略深,是一款卖相很有特点的普洱茶。紫娟茶是20世纪八十年云南省茶科所培育出的新品种,因其花青素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保健效果而被推广种植。紫鹃茶与传统意义上经过变异的紫茶、紫条茶不是一回事。紫鹃茶诞生到现在不过40年左右,一直采用现代密植茶园方式种植、管理,从来就没有野生古树茶。在勐海县实地考察时,我就亲眼见过覆盖山丘的紫娟台地茶园。紫鹃茶虽说种植面积相对少一些,但茶叶原料并未达到稀缺的标准,在产地的售价也并不高。就是这样一款比较有特色的普洱茶,近年来被某些“大师”吹捧成了能治疗三高、极为稀有的圣药,售价惊人。
故事2016:采用“新工艺”的“老白茶”。近几年来,福鼎白茶在茶圈中大火,白茶中二十年以上的老茶因为存世数量比普洱茶、六堡茶、安化黑茶的老茶数量更少、口感特色独具,尤其受到一些茶友追捧,茶价飞涨成为奢侈品。于是,市面上以白茶新茶作为原料,采用加湿、加温、渥堆发酵等人工催熟方式模仿老茶做旧的“老茶”便开始大行其道,行业内被称为“做旧茶”。这些做旧茶有的用来冒充老茶卖高价,有的冠以新工艺白茶的名目进行销售。2016年是我接触福建白茶的第三年,已经不再是白茶的小白,在港龙茶城中我第一次见到了“做旧”白茶。某个大品牌代理商拿出的5年陈期白茶,饼面茶叶颜色呈现非常均匀的红褐色,茶汤中有着介于白茶与红茶之间汤色和口感,这与我品饮过的老白茶完全不同。细聊之后,该代理商才说这就是现在采用“新工艺”,使用当年的茶叶原料制成的“老白茶”。
对此,我深感无语。新工艺白茶是1968年福鼎白琳茶厂为适应我国港澳市场需求,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增加轻揉捻工序,创制出新工艺白茶。新工艺白茶是由当时白琳茶厂的技术副厂长王亦森发明。王亦森在回忆新工艺白茶的创制时,有过这样的记述:“1966年,研制试验成功室内热风萎凋白茶。在研制过程中,发现茶叶下脚料太多,由此产生的低档茶很多,如何对低档茶进行改造?我受老茶师制造“白毛猴”茶的启发,把下脚料集中起来,复水后,揉成条形(轻揉捻),再干燥为成品茶。经过品评后,感觉口感不错,制成7箱茶,委托我在福建省外贸相熟悉的刘典秋,辗转到香港华闽公司,没想到样品很受香港酒楼、茶楼欢迎。1968年夏,由福建省军管会出介绍信,刘典秋直接到白琳公社来找我,要求生产这种新白茶,我们把它命名为‘新工艺白茶'。”茶界专家庄任在《中国茶经》这样描述:“茶汤味似绿茶无鲜感,似红茶而无醇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并把它编入白茶类,录入高等教育的教材。而现在,“新工艺白茶”竟成了某些做旧“老白茶”的代名词,老杨对此愤慨不已。
行走茶圈子久了,发现对于茶友而言,最大忌讳就是把“故事”当真事儿。以老杨的亲身经历而言,学茶其实也是一个依靠科学破除迷信的过程。茶圈子里的各类“故事”是究其根本,不过是一小部分茶商、茶贩为了谋取暴利而进行的恶意包装和炒作,甚至还有洗脑行为在里面,无异为“皇帝的新衣”。茶圈子中的各类虚假“故事”扰乱了茶叶市场,往茶文化、茶叶科学里掺沙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茶业的正常发展。
茶友们,喝茶是为了寻求快乐和健康,没有必要为了“故事”而买单。“茶无定则,适口而珍”。自己喜欢的茶就是好茶。喝茶,别喝故事。
作者:杨晟坤
编辑:任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