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禅茶 | 解读“茶禅一味”

作者:茶透社 时间:2022-08-18 阅读:280

在中国的饮茶史上,茶一直都是“提神醒脑、去病祛邪、除燥解渴”的饮料。但随着茶进一步的融入“人的生活”,茶与人的关系,逐渐深化出了关于“心性道德”的修持。后来,人们又发现,茶的精神内质与佛教的奉行的“戒、定、慧”,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伊斯兰教的“尚茶禁酒”有很大的互通之处。于是,茶自然地就受到了佛家、道家、伊斯兰的青睐,并进而成为他们的日常所需。宗教对茶的崇尚,为茶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


在佛教的修行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许僧人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出家僧人还要“坐禅修行”。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以求解脱。并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长期坐禅,加上过午不食,极易消耗体力,影响修行的专注。为此,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消除疲劳,还可一定程度弥补营养的饮品出现。而茶从“营养”和“药理”角度都具备这样的功能,于是就成为了寺院的首选。从佛教实践来看,茶理和佛理是互通相融的,自然而然,饮茶演化为“和尚家风”,“茶禅一味”的提法便出现了。


行知禅茶 | 解读“茶禅一味”


一,茶是寺院僧侣的“养生正心”之物。


佛教自东汉时传人中国以来,很多得道高僧都是饮茶文化的推动者。佛教“坐禅饮茶”,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年代,可追溯到晋代。据《晋书·艺术传》载,东晋著名僧人单道开,修行于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坐禅十分刻苦,不畏寒暑,经常昼夜不眠,诵经四十余万言,为防瞌睡,常以“茶饮”解乏(饮茶苏)。可见,佛教僧侣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坐禅修行。


《续名僧传》说,南朝僧人释法瑶,精通茶道,洁身修性,以茶养生。他用膳时总要饮些茶,活到79岁时,齐武帝还传旨,让他作为长兴地方官将茶“致礼上京”。


又据《宋录》载,南朝宋时,宋孝武帝的两个儿子,经常去安徽寿县八公山东山寺,拜访高僧昙济,在饮了昙济和尚亲自调制的茶后,赞不绝口,誉茶为“甘露”。这是寺院以茶敬客的最早记载。


东晋名僧怀信,用二十六字真言,论述了饮茶的好处:“跣定清谈,袒露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从此,寺院饮茶渐成风尚。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终使僧人饮茶成风。


由于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使茶成为佛教修行中的“养生正心”之物,众僧不仅自己饮茶,还将其视为“圣物”,供奉于寺院中,以示对佛的尊敬。


四川“永兴寺”保存的宋代《寺院食规》记载:早在宋时,永兴寺就规定必须在佛前供“蒙茶”。时至今日,在西藏的许多寺院中,也还保留着礼佛献茶的传统。


南朝萧子显《南齐书》载:南朝梁武帝,在临终前立下遗诏,“归天”后,灵座上“勿以牲为祭”,只须“茶饮”而已。


唐代诗僧齐己作《咏茶十二韵》说:“尝知骨自轻”。《金石萃编》记载:兴国寺一僧,病危时,“绝粒罢餐”,“唯茶”而已。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时,寺院中饮茶已十分普遍,仅唐文宗赐给五台山寺院的茶,每年多达1000 斤。


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中记载:唐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是年120余岁,宣帝问他,“服何药而至此?”进一答:“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进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宣帝闻听此言。才知长寿秘诀,“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


从众多的文献记载可见,在唐代及以前,寺院“饮茶”盛极一时。在当时,佛教寺院与茶的关系,侧重于以茶养生,以茶正心;此外,还以茶供佛,以茶为祭,以茶译经……正因为茶与佛教的关系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深得众心,佛教寺院的饮茶习俗,演绎至今,长盛不衰。


行知禅茶 | 解读“茶禅一味”


二,饮茶终成“和尚家风”。


经过寺院长期的修行实践,茶已然是佛教中的一味“养身正心”之物,于是,饮茶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和尚家风”。宋代普济的《五灯会元》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僧问谷泉禅师曰:未审客来,如何祗待?师曰:云门胡饼赵州茶。在唐代诗僧皎然的诗中,亦有“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口破烦恼”的描写。


行知禅茶 | 解读“茶禅一味”


其实,在僧侣生活中,何止三碗茶呢?据宋代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载:说和尚的生活是“晨起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事,归下去打睡;起来又是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饭后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总之,事事与茶相关,整天离不开茶。为此,饮茶成了寺院的制度之一。特别是宋代,在中国许多寺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肃穆庄严的寺院普茶仪式,最有名的当属“径山寺茶宴”。


径山寺地处浙江天目山的东北高峰,始建于唐代,此地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亦有大钟、鼓楼、龙井泉等名胜。南宋孝宗皇帝曾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从宋至元,素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称誉。这里不但饮茶之风盛行,每年春季,僧侣们还在寺内举行茶宴。茶宴有一套程序: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尔后,由近侍献茶给赴宴僧侣和佳宾;品茶时,要先轻闻茶香,再举碗观色,后呷汤尝味;茶过三巡,还要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末了,论佛颂经,谈事叙谊。


由于佛教倡导“饮茶”,因而,在中国的不少寺院,还设有茶鼓,辟有茶堂。一些较大的寺院,还配有“茶头”,派有“施茶僧”,专事“茶水布施”。


宋代林逋《西湖春日》载:“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旗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寺院重大佛事活动时,施茶乃寻常之举。元代高僧德辉(广慧禅师)根据唐、宋诸家所订“清规”,依托唐代名僧百丈寺主持怀海(720-814)之名,修订的《百丈清规》,不但将寺院“栽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还将僧侣饮茶定为寺院茶礼。按《百丈清规》记载,不但佛降诞日要有奉茶仪之举,而且在圣节、佛成道日、涅槃日、达摩忌日、比丘示寂日等,也都有规定的相应茶仪。《百丈清规·法器章》还规定,寺院设立茶鼓。曰:“茶鼓,凡主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饮茶既是僧人的生活需求,更成为了一项佛事礼仪。


佛教寺院的重要茶事活动,通常都在茶寮进行。茶寮,据明人许次纾《茶疏》载:“小斋之外,别置茶寮”,“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孟、为临时供具。”茶寮一般设一两个茶头,也称施茶僧。在进行茶事活动时,还要出示点茶牌。“右某今晨斋退就云堂点一钟,特为后堂首座大众师,仍请诸如事同垂光降。”;进行“茶汤会”时,还有一定规矩和程序:“每日粥罢,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从至、鸣板三下。大众百寮,寮长分手。寮主、副寮对面左右位。副寮出,烧香归位。茶头喝云,大众和南遇旦望点汤。”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命“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从此,《百丈清规》普遍成为寺院的律规。因为“清规”对“饮茶仪轨”有细致规定,饮茶不仅是僧人习俗,“饮茶之礼”更是纳入僧法规律,使“佛门茶俗”以律规的形式加以固定下来。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僧也是“煮茶品茗”的高手。唐代高僧皎然“能诗善茶”,一生茶诗众多,为后人传颂。 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因善烹茶,被后人称之为“汤神”,并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称号。宋代杭州净慈寺的南屏禅师,深谙茶事,烹茶“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被后世称之为“烹茶三昧手”。“茶圣”的陆羽,虽非僧人,但与寺院机缘颇深。3岁时,为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智积嗜茶,使陆羽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烹茶技艺。成人后,他遍游名山古刹,结识了许多烹茶高僧,受益良多。纵观他的一生行迹,与寺院生活紧密相关。


饮茶既是与僧侣生活的一部分,也融入了关于修行的清规戒律。在漫长的历史里,茶作为“和尚家风”也充实与推动了茶文化向更精进的层面发展,佛教文化,对茶文化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三、茶道、佛理交融,禅茶本一味。


禅与茶在精神上是互通的,饮茶作为寺院生活的寻常,僧侣们在与茶相依相伴的修行中,逐渐也把茶与佛教清规、饮茶论经、佛法哲学、人生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茶禅一味”的佛教茶理。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坐禅时可以通夜不眠;二是在满腹打坐时,可以邦助消化,空腹打坐时,可以提供营养;三是茶是'不发’之物,能使人清心,不生淫欲。


行知禅茶 | 解读“茶禅一味”


日本僧人“惠明上人”认为,茶有“十德”:“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


禅林法语“吃茶去”,不但悟出了佛教的观念,而且还暗藏着佛教的禅机。唐代赵州从谂禅师,常住观音寺,他认为饮茶能大彻大悟。因此,嗜茶成癖,每次说话前,总要道一声“吃茶去”。这是因为茶性平和,饮茶可以清心,也可以静心,僧人认为:饮茶可以“悟茶理”而至“悟佛理”,从而,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据《五灯会元》载:“师自颂日: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下,谁能更吃赵州茶。”可见,自“从谂禅师”创立禅林法语“吃茶去”之后,使“赵州茶”成为了禅门的一个文化典故,被后人沿用至今。杭州九溪有座半路凉亭,在亭联上书有:“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1989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题诗中,也引用了“吃茶去”典故,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作诗曰:“古今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其实,人们只知道“吃茶去”为禅宗机锋、禅林法语,殊不知“未吃茶”也是禅的机锋。据《五灯会元》载:“金轮可观禅师,问:'从上宗乘如何人?’师曰:'我今日未吃茶’。” “吃茶去”和“未吃茶”同为禅林法语,倡导的是“悟”,即:吃茶悟性,渐悟本空,超脱物我。


由此可见,从佛教角度,茶道精神与禅是相通的,正所谓“茶禅本一味”。“茶道”一词,也是禅僧首先提出来的。在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的报国寺,佛殿的匾额上,书有 “茶禅一味”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它深刻的体现了饮茶与禅宗的关系。茶与禅的紧密结合,使“饮茶”这一寻常生活,从饮料、技艺升华到精神哲学,甚至修行的高度。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阅读了解用,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上一篇:苏州人的初夏,将鲜甜一口一口吞进肚里

下一篇:宝和祥2014若登天然(宝和祥孔雀传奇2014)

猜你喜欢

太平猴魁是什么茶叶(太平猴魁茶属于什么茶)

太平猴魁是什么茶叶(太平猴魁茶属于什么茶)

2022-07-09 432
茶道养生:不同的人群如何选茶?有针对性地喝,或许能喝出健康

茶道养生:不同的人群如何选茶?有针对性地喝,或许能喝出健康

2022-08-22 649
喝茶用的工具都有哪些?泡茶用工具介绍

喝茶用的工具都有哪些?泡茶用工具介绍

2023-01-14 366
茶叶大盗:福琼三进三出中国茶界,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茶叶大盗:福琼三进三出中国茶界,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2022-07-20 799
福建福鼎白茶以49.74亿元,位列第四,十年增长25.29亿

福建福鼎白茶以49.74亿元,位列第四,十年增长25.29亿

2022-09-03 894
70、80、90后,各自的茶生活,你了解吗?

70、80、90后,各自的茶生活,你了解吗?

2023-03-12 943
如何辨别普洱古树茶?(如何辨别普洱古树茶)

如何辨别普洱古树茶?(如何辨别普洱古树茶)

2022-07-29 699
详解普洱生茶的制作工艺(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制作工艺)

详解普洱生茶的制作工艺(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制作工艺)

2022-11-21 853
滇红工夫茶,不同等级有何特征?

滇红工夫茶,不同等级有何特征?

2022-08-09 722
我国古代被称为茶圣的是(我国古代被称为茶圣的是谁)

我国古代被称为茶圣的是(我国古代被称为茶圣的是谁)

2022-12-10 406

普洱茶正品商城

买普洱茶·上茶窝网!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优惠多多

马上去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