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ifute.cn/#/goods
清末民初是一个动乱的时期,有志的知识分子都忙着救国救民,这造成自唐宋以来文人领导茶文化潮流的地位的结束。
尽管如此,茶文化也并未从中华大地上消失,反而深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自元代, 在杂剧中便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茶精神也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城市茶馆的兴起!
说起茶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北京茶馆、四川茶馆、广州茶楼、苏杭等地的茶馆,每个地方的茶馆都独具特色。
以北京为例,清末民初茶馆遍布全城,并设有适合各阶层人士活动的场所。有专供商人治谈生意的清茶馆;有饮茶兼品尝食品的“二浑铺”;有说书、表演曲艺的书茶馆;有兼各种茶馆之长、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还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
茶馆里既有贩夫走卒,也有大商人、大老板,也可以有唱曲儿的,卖艺的。茶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茶馆这种特殊场合最突出、最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些茶店,除供应市民需要,很大部分是供应茶馆。
茶馆还把茶与民间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如民间艺术,诗歌,戏剧,灯笼谜等,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民国以后,来茶馆喝茶的散客越来越少,许多茶馆改为戏园,并且成为第一批容许女子参加的社交场合。
因此,民国初北平有许多所谓的“茶园”,实际上就是戏园。茶园里茶园里不仅有茶,还有花生,瓜子和糖果。同时有小戏台,演出京剧、评剧、话剧。人们来到茶园,寻找友谊、互助和“同胞一气”的精神。老舍先生的著名剧作《茶馆》便反映了当时北京茶馆文化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