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武夷山,若是单枪匹马,应该还是有些迷茫,但好在还有各大茶村,像是天心村、岩茶村等。谁家在做茶,谁家门面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几家也不错。聊天聊地,聊自己的茶,正岩的看不上半岩的,本地的看不上建阳建瓯一带的。聊着聊着,少不得的再说几句工艺,自己的独特手法。评姐听一位茶友从产地回来,聊他接触的这位“一线制茶师”,做茶几十年,说了一句非常离谱的话“好肉桂不能用足火焙,要中轻火,叶底要绿。”而这位朋友还深信不疑???我们常说,好茶是经得起足火的,而且资深老茶客肯定更喜欢足火的茶,因为水更软。我们若是本来就懵懵懂懂,再这么一忽悠,那便是彻彻底底掉坑里了。
好吧,不找茶农了,我找大厂总可以吧,我去他们那里学习或是买茶总是不会错的吧。做茶季,我跟着上山采茶,晚上回来看一圈工厂,机器设备,聊两句,开始喝茶。所以这一圈下来学到什么?
有人跟你讲解山场吗?
没有。
有人跟你讲采摘原理?
没有
有人跟你介绍做青间的讲究吗,这个做青间和闽南乌龙有什么差异呢?
没有。
什么节点准备杀青呢?
没有。
......
大厂逛一圈下来,你的接待人能给你讲解清楚吗?你们开始喝茶,且不说好喝与否,你待了两三天,这个人情要还,茶叶是否要购买几斤?
我们自己选的大厂或是朋友介绍的,这茶厂做的茶好已经深入我心了。再加上亲自参观了一圈,就算是贵,也觉得正常,毕竟品牌茶几万几十万的比比皆是。若是这茶比我预期还便宜,内心简直窃喜,捡到便宜了。
其实,我们看起来好像参与了制作过程,实则看了个热闹,茶不好喝也好喝了。总之,撇开茶品讲文化,就是耍流氓,一杯茶好喝是基础,但好喝的标杆在哪里?我们一路进阶打怪,我们跌跌撞撞走向习茶3.0,却也未拨开云雾见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