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谈到盖碗泡茶,很多新手小白的第一反应是烫手。
对啊,盖碗不像茶壶那样有把手隔热。
自己做不到和熟门熟路的老茶客那样,能驾轻就熟,用盖碗轻松倒出茶汤。
一旦疏忽,可不得烫到手嘛。
以上内容,是不少新茶友的真实心声。
#盖碗泡茶很烫手怎么办?#
这个话题在圈内早已经是老生常谈,解决对策无非分三步走。
买对大小适中,器型适宜,碗沿略宽的盖碗。
拿起盖碗时,手势动作要正确,推荐用三指握碗法,手指头别碰到碗身。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熟能生巧。
只要勤加练习,用盖碗泡茶不过是件日常小事,没有太大难度。
然而,周末时刚接到一位陕西茶友咨询。
“用了你教的方法,我怎么感觉还是那么烫手哇?”
一番深入沟通,才发现那位茶友疏忽了一个重要细节。
且这个细节,算是泡茶冷知识,许多茶友在泡茶时都没留意到。
即,坐杯闷泡也会导致盖碗泡茶很烫手。
《2》
那位陕西茶友的泡茶方法很简单粗暴。
一个字,直接闷。
往盖碗内倒入沸水后,也不着急倒出茶汤,而是想着闷一闷更有味道。
但试了很多次,闷泡过后整个盖碗变得特别烫手。
即便是握向碗沿,也没办法防烫。
这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泡茶时,闷泡时间太长了。
原本在快出水泡茶前提下,沸水注入后,立刻合上盖。
按照三指握碗的手法,惯用手的大拇指与中指握在盖碗的碗沿上。
注意了,碗沿即盖碗的碗口往外撇出的地方,形似屋檐。
加了茶,加满沸水的盖碗,温度很高,堪比烫手山芋。
伸手握向盖碗时,若手指头不小心触碰到碗身,分分钟就会烫红手。
这时往外撇的碗沿,无疑是提供了防烫隔热的安全岛。
只要拿在两侧碗沿上,盖碗泡茶就不会烫到手。
但要注意,前提是尽快倒出茶汤。
若是在茶汤倒出时机上,犹疑不决,动作慢吞吞。
又或者,故意多闷一会再倒出茶汤。
浸泡过程中热量快速蔓延,沸水遍及之处,碗内碗外都很烫。
连提供隔热防烫支撑的碗沿也被波及,被滚烫的水蒸气熏得极度烫手。
等到最后,即便按照标准的三指握碗法去泡茶,也难免会感到烫。
沸水泡茶时,闷泡坐杯会导致碗沿变烫,是闷泡的隐藏危害。
早点认清这点,尽早调整,才能让盖碗泡茶之路少些荆棘与坎坷。
《3》
盖碗泡茶喝,闷泡的坏处远不止于此。
若在第一冲泡茶时,不加分辨,毫不犹豫就选择将茶叶闷着喝。
那盖碗泡茶喝,闷泡极易将茶味泡浓。
因为盖碗泡不同茶叶,适用茶水比例相对固定。
以市面上常见的110毫升标准盖碗为例。
泡白茶,投茶5克。
泡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坦洋工夫、九曲红梅等),投茶5克。
泡岩茶,投茶8克。
完美茶水比例搭配前提下,浸泡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原则是,不能一开始就闷泡。
除非是泡了六、七冲左右,大量茶味物质已经被消耗。
泡到后几冲尾水时,为避免茶味单薄,才需要动用坐杯与闷泡。
否则,在茶味没有泡淡之前,直接快出水便是。
注入沸水后,不要迟疑,立刻倒出茶汤。
内质丰沛的好茶,哪怕只有短短几秒浸泡时间,也能泡出香清甘活、鲜香醇爽、浓淡适中的茶味。
一开场就闷泡,肯定会引得大量茶味物质倾巢而出。
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早就被闷得又苦又浓,彻底变样。
大量茶味浓缩起来的重口味茶汤,堪称是浓茶的典型,多饮无益。
《4》
闷泡还会影响茶汤的耐泡表现。
茶圈内有个热议话题,喝茶时,哪一道茶汤滋味最好喝?
这是开放式题目,没有固定答案。
有人爱喝头道茶汤,干茶与沸水相遇刹那,金风玉露一相逢,能浸出不少茶味,使得第一冲茶水的味道清甜又爽口,这等好茶没必要洗茶浪费。
也有人属于大众化口味,喝茶审美偏向“掐头去尾”,觉得好茶的三冲、四冲才是精华所在。
盖碗泡茶喝,茶味释放过程是有规律的。很像缓缓上升的抛物线,三冲左右达到顶峰后再缓缓落下,中间几泡的茶味堪称一泡好茶的顶峰,又香又稠又滑又绵柔。
还有人偏好泡淡的尾水,好茶即便被泡淡,余香犹在,清清爽爽,喉间还带有明显的回甘与留香。
不过,讨论了这么多,不知茶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将一泡茶闷着喝,上述提到的每一冲的茶味变化层次,可要全部泡汤了。
盖碗泡茶时, 一上来就选择闷着喝,会导致干茶内部大量茶味物质浸出。
将茶味泡浓了还不算,还会导致茶味物质被提前透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泡不了几次,茶味就快速变淡。
喝过两、三冲重口味的浓苦茶汤后,再也难以闷出味道。
这种极端闷泡法,对好茶的细腻茶味展现着实是一大浪费!
《5》
逆向思维看,闷泡还存在这样的罪名——窝藏劣质茶。
有实力有底气的好茶,自身家底很丰沛,茶味物质积累充足,不怕快出水。
一手持壶(烧水壶)注水,一手合盖倒出茶汤。
即冲即出下,短短几秒已经足够浸出浓淡适中的饱满茶味,用不着非要闷泡才能有滋有味。
反之,那些主张非闷不可的茶叶,或多或少带有心虚。
上个月,有茶友给我们寄来了龙珠老白茶。
说是这茶买回去后,发现味道特别淡,也就闷着还能有些茶味。
龙珠茶,即造型压得像玻璃弹珠那样的紧压白茶。
收到茶样实物后,拆开包装,发现整个龙珠表面的叶片有些发黑。
看到这一幕,已经察觉不妙。
泡开后,叶底更是粗糙不堪,不鲜活,没弹性,原料很次。
试着冲泡了两下,情况诚如茶友所言。
快出水泡茶,茶水寡淡,清浅如水,基本没茶味。
闷泡了起码一分钟,茶汤颜色才逐渐加深,喝起来有点浓苦的感觉。
也难怪,商家在卖茶时会特意嘱咐,这样的龙珠老白茶需要闷着才好喝。
感情是品质太逊,茶味物质寡淡,不闷泡没味道啊!
不知道茶友们对这点怎么看?或许有人会觉得,既然如此那就顺水推舟呗,喝茶时多闷一会。
不不不,千万别这么想。
如此内质寡淡,品质不佳,质量问题堪忧的老白茶,不喝为好。
当一泡陌生茶拿到手,试茶时更需要采用快出水的泡法。
要不然,一旦“逢茶必闷”,反而会给劣质茶提供滥竽充数的机会。
论本质,这也算闷泡的硬性危害。
无形当中,就包庇窝藏了一泡劣质问题茶!
《6》
泡茶时,不是每一冲都要快出水。
茶味泡淡之后,也需要适当调整策略。
发现茶味有泡淡迹象后,下一冲泡茶时,闷上5、6秒。
再一冲,闷十多秒再出汤。
再下一冲,闷泡近二十秒出汤。
出汤时间按照“先快后慢”的节奏,直至闷上一分钟左右,再也泡不出饱满茶味。
一泡好茶的一生,才算画上完美句号。
话说回来,除了茶味被泡淡这种特殊情况外,大多数时候,闷浓泡苦的茶汤并不好喝。
盖碗泡茶喝,闷泡会增加烫手风险;
第一冲就闷泡,会将好茶泡浓;
闷泡之后,会极大缩减耐泡次数;
无原则的闷泡,存在包庇劣质茶的风险……
闷泡的坏处多多,不论是摆在明面的闷浓泡苦,还是隐藏在细节处的烫手。
及早认清闷泡背后的内幕,泡茶时才能少走冤枉路!
更多关于泡茶的知识
不是什么茶都要闷泡,市面上这3种白茶,才需要坐杯闷泡,留心
泡茶时,老茶客们常提的闷泡、坐杯、留根、沥尽,你都了解吗?
白茶的耐泡和久泡、闷泡不同,别再搞错了,喝多了闷泡茶容易伤身
白茶应该怎么泡?是闷泡,是快出水,还是“前快后慢”?
冲泡白茶,不能闷泡,那需要醒茶、润茶和洗茶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