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容易将淡和薄归为一类,评姐经常听到:你这茶香香甜甜的,这茶太薄了,没东西可喝。评姐一脸懵逼???不喝香、不喝水,喝什么?还有一个词就是“霸气”,市面上很多茶青涩青麻,把这茶叫厚,叫霸道,然后,三五泡就换茶。岩茶“三泡”不说话,滋味慢慢出来,五泡开始发力,怎么就换茶了呢?
很多茶三五泡换茶很正常,因为再喝下去就没有味道了。青涩青麻的茶会造成一个“假浓度”的现象,欺骗我们的味蕾,以为这样的茶是厚,其实这样的茶多是靠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撑起来,人家三五泡换茶,你也以为人家豪气,给你多喝几泡好茶。其实这样的茶才是我们所理解的“薄”,它茶叶里面是没有内含物质的,多喝几泡就原形毕露了。
与此相对的是便是高档茶的所谓“淡淡”的味道。一杯好茶的口感,在于内含物质之间的比例是否均衡,茶汤的饱满度如何。茶汤的“饱满度”,是指茶汤入口之后,一种浓稠似浆感包裹。茶多酚、氨基酸和多糖类物质均衡。就像米汤,看似没什么,但一口喝下去,里面的浆香,甘甜,浓稠,所有物质的都恰到好处,米汤虽然也是甜甜的,但它是有厚度的。若是把米汤慢慢稀释,它最后可能没有那么浓稠,但是茶汤依旧是带点浆香和甜度的。好比高档茶,一直冲泡,最后茶汤变得淡淡的,依旧是有香有甜,不苦涩。
造成茶汤“薄”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茶叶原料本身内质不够丰富,岩茶讲究“三坑两涧”,里面的土壤是关键,紫色砂砾壤,矿物质丰富,再加上涓涓溪流,土壤湿润,岩茶山场处处是小气候,所以岩茶茶青原料内质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丰富,这也是“岩韵”的基础。
第二个便是工艺,岩茶讲究做透做熟,充分将茶叶内质转化。市面上的一些茶在制作的时候喜欢留一点“青”在里面,以为增加茶汤的浓度,其实这样的茶青涩青麻。而留一点“青”在茶叶中,其实后期的转化内质是不够的,茶汤自然就薄了。若是加上用文火慢炖,把茶汤炖得柔柔的,这样一杯闻起来香气浓烈,茶汤又柔柔的茶就好了,这样的茶是极具欺骗性的。
茶叶作为一个消费品,商家总是想先引起注意。香高味浓,一下就抓住消费者的味蕾,毕竟大声说话的人容易引起注意,若是后续还是这样,容易让人脑瓜疼,只觉得嘈杂,假浓度的茶便是如此。好茶则是“润物细无声”,它是一点一点慢慢的侵占你的味蕾,说话间口齿留香,生津回甘,让人觉得舒服,这样的茶怎么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