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代六堡茶的逆势勃兴
鸦片战争以后, 英国、荷兰在大量进口中国茶叶的同时,也开始在南亚发展自己的茶叶产业,并不时地从中国购买茶种和延聘种茶制茶的技术人员前往指导。
到光绪年间,西方茶叶生产和近代茶叶生产科学技术建立发展起来了,机械化的生产和运输技术大大降低了成本,取得了价格竞争上的巨大优势,中国的传统茶业立即受到巨大的冲击,产销情况急转直下,整个中国茶业遭受到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而与此同时,六堡茶由于走的是廉价路线,却在逆势中一枝独秀,年出口量达60万至80万斤,占全国出口总量的百分之一强,最多时候甚至年出口2万余担,占有全国总出口量1/50 的份额。
调整生产策略去适应买方要求,是六堡茶人应对竞争并取得胜利的法宝。针对国外消费群对茶叶的要求只是“提神、祛疾、健胃、解渴”和“价廉”的原则,茶农和茶商们实施了一系列的应对办法:
在积极扩大种植的同时,放弃了芽茶的采摘,而以中粗茶叶为主,扩大了产量并缩减了采摘所需要的时间;制作方法也改手工揉捻为用脚踩揉,即把炒青后中粗茶叶放置在纱布袋中,隔着布袋用脚踩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清代,妇女们上山采茶。
为了消除茶叶的苦涩味,他们延长了堆置时间,让揉捻好的茶叶有适度的发酵时间,促使味道转化,变苦涩为甘醇,然后再烘干提香,得到了香高味厚又如陈茶般甘醇的茶品,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和追捧,牢牢地占据了南洋的茶叶市场。六堡茶产销的兴旺,使得六堡街“沿河夹岸,商铺如云”。
从清代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小小的六堡街内云集了文记、英记、万记、盛发、源盛、公盛、同盛、 生记、 协记、 广元泰、广福泰、天顺祥、兴盛庄、恒昌号、元盛、天盛、群兴、大生、新记、三记、永记等几十家茶叶商号。
鳞次栉比的茶庄,开秤收茶、筛茶拣茶、蒸炊压篓,熙熙攘攘。有些实力雄厚的茶商还进村设厂,甚至开设银号,发行银票纸币在茶市流通。
【声明】本文内容摘自《文史春秋》作者梁直,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馨提示】
想要快速起步、全面学习六堡茶
请关注“六堡茶微刊”同名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