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期间,当然是试茶最多的时候。
完全可以结合原产地的风景和人文写一些声情并茂的茶文。
原来我也是这么设想的。今年春天当真正在茶山行走的时候。知道其实不可能。
心境在各茶山间切换,在各价位间切换,在各个陌生的场景中切换。太近了,体会反而具体得不想表达。
在这个时间节奏下,完全无法停下来用到“品”这个字。
喝茶更多的是衡量质量与价之间的是否对应。
用一个个茶的口感去衡量茶区,衡量春茶价位的波动。
还有是确实原料后。又要再忙也要每个品种验收。
我对茶的批次的考虑比茶友考虑得多得多。因为这可能会影响我对这个茶的热情,信心和介绍。与别人的评价无关。
我需要评估近期制作这批茶时的天气情况,当时间到的时候,该停就停。今年一些品种没做够数量。但时间到了就停了。
天时地利人和。对选择过多的当代人来说,地利已透明,人和你改变不了多少。
其实最难选择的是天时。最烂的股票也有高光的时候,最好的股票也有没有人理的时候。
大臻每年选择最好的时光出发,成本高些的时候出发。我愿意付出这个代价。茶山一场大雨会让质量面目全非,差不多的时间段。可能质量就已很不同。喝茶人不明白。我也说不出太细则的。但知道肯定有很多不同。
所以,我宁可小批量,增加品种。
大臻每年很少讲质量哪年更好的意见。因为,我每年出发的那个时间段,不需要用“更”这个字。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时间点。区别是考虑如何存放和如何制作的问题。
最好的春茶时间中。最无趣。每个茶在这个时间完全被我视我一个产品,与此无关的便宜的或更好的都会放一下。
如果我此时是一个茶文化者。那肯定是另一种心境。赞扬茶山,歌唱劳动者。吟唱岁月。去表达人间真善美。诉说茶王的故事。
而我,相反。我不能跟着茶农的节奏和故事走,不能跟着茶山的情境进行随便溢价,我是带着时间和资金成本来的。我赚是一个人赚。亏同样,每分钱都是我的。
我需要定好自已的主调。我需要控制成本。我需要冷血。我需要说做茶人有什么不足,我来到某个寨子的时候目的性很强。我一般是发朋友圈都是离开后才发表一下。
最近几年,在互相学习之后,各地的制作工艺在春天没任何问题。让整个的口感差异变小。这其实对品茶人又提出了另一种难度的问题。如何来评估这样的口感价位的问题。
你再强调手工茶。我想的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内质和价位做手工茶是否有问题?你敢确定做手工茶不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溢价而只是为了更好的口感?
你可能做得很好,但我为了自已的顾客负责我还需要对比。我需要考虑用什么成本和包装将他们带回城市并进行压制。
春天不品茶。当我带着一身的大大小小订单的时候,我功利性很强。
所以,思考的是,品茶的核心是什么?
最重要的,还是得闲!!!其实还是要有闲一字。才有时间去联想一些茶之外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