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茶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百姓日常不可或缺,文人墨客日常为伴,道家僧人禅茶一味,岁月的沉淀赋予茶文化属性,于是便有了茶文化。
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等,好几千年来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茶的文化属性与古代君子的“六艺、五德、四修、八雅”相似,于是乎君子爱茶,茶如君子。茶之“六艺": 冲、泡、煎、煮、打、点。
冲 — 冲茶,很多人从字面意思理解便是用热水来冲泡茶叶,其实冲茶讲究技巧,它是一种手法。根据茶叶的不同,茶具的不同,冲茶的手法都会随之而变化,冲茶它不仅仅只是冲泡茶叶这么简单,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自身修炼在里面。
泡 — 泡茶和冲茶有些区别,冲茶是注重手法,泡茶注重的是茶品、茶具、水质、水温。泡好一杯茶,不但需要外在的物质条件,比如好茶、好水、好壶、合适的水温,还需要一些内在的因素,比如泡茶的环境、泡茶人的心境等等。
煎 —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茶的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然后分茶,分茶最适宜的是头三碗,饮茶趁热,及时洁器。
煮 — 煮茶是一种茶艺,是把茶煮着来喝,煮茶的茶汤,茶汤颜色是品评茶汤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品煮茶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转碗摇香。在中华文明鼎盛的唐宋时期,喝茶就是煮着喝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专门阐述了煮茶的过程。有诗云:“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正所谓相由心生,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状态转碗摇香后的汤花完全不同。
打 — 在广西的侗、瑶、苗地区,自古以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喝茶方式——打油茶。打油茶是先把茶叶炒热,即加入些茶油和少量的盐、姜等与之同炒,待油冒烟,即加入清水,煮沸,接着用木槌把茶叶舂碎(所谓“打油茶”的“打”就是“舂”的意思),再用文火焖一下,使茶汁浓些,便滤出叶渣,放点葱花,油茶便算“打”好了。
点 —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然后在上面点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茶之“五德”:清、正、平、和、真
清 — 茶以清雅自居,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饮可清心。
正 — 茶的正,可以是人坐得正,也可以是茶品很正。正的茶品,滋味和茶气都很正,品茶的人,品了很正的茶,心态也很正,心情也很正,一切刚刚好,中正不阿。
平 — 茶能平静心情,把心放在每一杯茶汤里,用心与茶交流,读懂茶的信息,让茶来安抚我们平日里的烦忧,平平静静地喝茶,平平静静地调心,珍惜与茶相处的平静时光。
和 — 茶与人和,也与天地之气和,一团和气,平和安详。品茶中能与茶和在一起,茶人合一,相信品茶的效果会更加好,身心愉悦,形神共调。
真 — 茶适口为真,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天地真情,人间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为真。
茶之“四修”: 静、悟、空、寂
静 — 茶为静心之品,静心冲泡品饮茶的过程,就是修心静心的过程。
悟 — 品茶悟道,在凡尘中修行,品茶悟道是不二之选,在长期品饮茶的过程中,总能悟出世间真理,悟出拿起放下,也学会拿起放下。
空 — 五蕴”皆空,茶的香味又以空灵为贵,饮茶后不留不滞,就叫做空,只有学会放空心灵,才能接纳更多真知。
寂 — 寂是修清寂之心,品茶一人品得道,众人品得味,品茶是修清寂之心过程,在清寂中享受心灵的繁华。
茶之九“香”: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濃、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干茶清香、点茶香幽、壶盖香甘、沦茶香柔、盏底香浓、淋壶香烈、注茶香逸、凉后香冷、茶汤香真。各种茶香,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能在茶中悟道,是无数拿起放下的过程,同时也是品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品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是茶道,也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赋予茶文化属性的真谛。
品茶中滋味,悟茶中道理,言大道至简,道简而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