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水接触,约在6秒至6分钟之间,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为泡茶。茶里面所含有物质的综合作用,会随时间的加长逐一体现,这是标准的行茶方法,优点是可以了解茶的真实面貌,充分的摄取营养,缺点是可能会造成苦涩感过重,茶汤过浓。
所以泡好一杯茶还必须结合适当的水温,投茶量来进行。
若是超过六分钟,那么就是瓯茶。瓯茶是只限于水温低,投茶量少的情况。它可以充分体现茶的营养和药性,鲜爽度会高,香气弱,滋味也不尽然,
但不同地区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习惯性泡茶方法。
比如像茶农,一般都喜欢泡茶的时候投茶量多一些,浸泡的时间久一些。有些老茶客泡茶是很浓的,在他们心中,不苦不涩,味道不重的茶是没什么意思的,就如同喝白水了。
关于泡茶方法,我总结了八种常见情况:
第一种,留根法
将泡好的茶汤在分茶时,留一部分在泡茶器中,继续的浸泡茶叶,不把茶汤都倒干净,一般采取留二出八的比例,也有会留一出九。
留根法,他能够调节茶汤自始至终的滋味,使每一泡的茶汤变化不大。很适合绿茶,黄茶,花茶,熟普等,讲究每泡之间浓淡相宜,以喝为主的茶。余留下来的一些茶汤不倒出来,它的作用功能就类似于,像一些羊汤馆,砂锅店的,老汤作用。
第二种叫干底泡法
这也是最常见的泡茶方法。
尤其适合品味的茶,适合泡乌龙茶的功夫茶时候用,要求每一泡茶汤的浸出都要控水干净,坚决不流残汤。
这样泡的优点是可以很好的欣赏体验到每一泡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的微妙变化。
第三种,简泡法
某些烘焙新茶,有火燥气,比如像当年刚下来的这个武夷山岩茶,还有一些新黑茶,有我们俗称的渥堆味,比如熟普洱,可能会出现酱油汤色,还有些陈年老茶,带着令人不喜欢的灰尘味,在冲泡这类茶的时候,可以采用简泡法。
简单说就是延长洗茶时间,正常的洗茶时间再加上第一泡甚至第二泡的时间,这样做就是为了掩饰茶的缺点。通过这种手段处理后,客人喝到的第一杯茶其实是正常情况下的第二泡或者第三泡了。
有一点需要注意,当茶汤浓度与茶叶所含物质浓度想等的时候,即使延长了时间,茶叶也不会有什么物质再溢出了,所以采用简泡法泡茶,洗茶水的量必须足够。
第四种,久泡法
在四川,北京等地,很多人喜欢饮用一种八宝茶,这种八宝茶是除了茶叶以外,还有冰糖,葡萄干,核桃仁,干枣等拼配在一起,像回族的特色茶饮,刮碗子茶,也属于这一种,因为里面所放的材料溶解的速度不同,所以会在每泡的味道上有区别,可以长时间的浸泡着,随时喝随时泡,器具上可以直接采用茶壶,马克杯,飘逸杯搪瓷杯这类,非常自在方便。
在我们非正式饮茶的场合下,比如在家看电视,上网,与人聊天的时候,都很适合这种泡茶法。
第五种,稀释法
这种方法在国际上采用比较多,尤其是西方,程序是先采用大茶量,长时间浸泡出类似原浆一样的浓重茶汤,再通过添加热水,稀释成我们需要的浓淡喝口感。
这种泡法在再调饮茶中采用比较多的,清饮的时候用,能够提高浓淡,对于茶汤饱和度,层次感,丰富性,所起作用的变化认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泡茶者知道某种茶在什么情况下是口感极佳的,同时还可以解决另一种情况,就是多人在一起喝茶,但是对茶的浓淡需求不同,稀释法,一样可以解决就这种难题。
第六种,三投法
明代的一位重要茶人张元的《茶论》中,首次提到了上投,中投,下投泡茶法,并且称泡茶应该是“春秋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
上投指的是泡茶时候先加水,后放茶叶。用来冲泡发酵低的一些嫩芽茶,或者是水温偏高,来不及晾汤的时候可以采用。
这样做好处是不容易烫伤嫩芽,很适合表演碧螺春,蒙顶甘露等茶叶采用。
中投法是先添水1/3,再放茶叶,再加满水。这种方法多为专业茶人所用。
下投法是先放茶叶,再加水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常见,容易香高味浓,像我们冲泡龙井茶,多数都是采用这种泡法。
第七种,冷泡法
冷泡法指的是只用冷水长时间的浸泡茶,一般用时数十分钟之数小时。好处是最大化的保留了茶叶中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口感鲜爽,茶汤清冽,也可以直接投茶进瓶装的纯净水中饮用,方便旅行中或者是夏季驱暑。但是这种泡茶法缺点是难以洗茶,并且茶的香气低迷,加之许多茶性寒烈,用这种方法容易伤脾胃,所以只适合酷热或者偶尔玩茶的时候才用。
第八种,碗泡法
大约是于二零一五年开始兴起,似乎是从宋代的点茶法中获得灵感,也可能是借鉴了日本民间冷泡茶的创意,可以泡抹茶,或者是其他茶系中细嫩的茶叶。
优点是观赏性比较强,有趣,好玩,还带有古意。
缺点是不利于香气表现和茶汤的温度控制,新手的话可能会弄的茶汤,茶渣到处都是,不够雅致。这种泡茶法,属于一种新奇有趣的玩法,并非是一种正规的行茶方式,或者是用做表演。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点赞收藏,和转发,每晚22.00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