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可以说是六大茶系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个了。
在提及黄茶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就是:“黄茶是一种与绿茶的加工工艺略有不同的茶,多了一道焖堆渥黄的工序。”
经常会有人将黄茶错认为绿茶的一种,黄茶最显著的特征——黄叶黄汤,也时常会被误解为是绿茶放坏了。
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黄茶。
黄茶是中国六大茶系之一,按鲜叶老嫩芽大小划分,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芽茶-
鲜叶最为细嫩,于谷雨前后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黄芽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等,其中君山银针最为名贵,属于中国名茶之一,雅称“金镶玉”。
-黄小茶-
细嫩芽叶制成的统称为黄小茶,多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但品质不及黄芽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
-黄大茶-
用粗老原料制成的,称之为黄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如安徽皖西金寨、霍山黄芽、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都是黄大茶。
据史料推测,黄茶在公元七世纪已经问世。
《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于西汉,兴于唐,自明代列为贡品,清朝时期最为普遍。”
而整个唐朝盛行蒸青绿团、饼茶,中唐时炒制的绿茶才刚刚出现,何谈黄茶。
所以“肇于西汉”的“霍山黄芽”,应该说的是鲜叶带黄色的特异树种制成的茶叶。
而现在所说的黄茶,是指经过焖堆渥黄技术制成的茶。
明代闻龙《茶笺》中记载:“炒时,须一人从傍扇之,以祛湿热,否则色黄,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瓮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
这是制茶中色泽黄变现象的最早记载。
同时,也对黄变的原因、防止黄变的措施,黄变对绿茶质量的影响作了正确的阐述。
黄茶制作工艺
在崇尚绿茶的时代,因不善制茶或低温杀青,或杀青时间过长,或杀青后干燥不及时等因素,茶坯在水热作用下,发生了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了黄叶黄汤,阴错阳差,无意间诞生了黄茶。
可以说,很多茶类的诞生,都是一场美丽的误会,而这种错误,恰恰造就了茶叶世界的五彩缤纷。
新中国建立初期,要用茶叶来换外汇,而苏联人大多喝红茶。
当时黄茶最大的产出地霍山县全部改制红茶。
直到1969年珍宝岛之战中苏关系破裂,才重新开始制作绿茶及黄茶。
而黄茶制作工序几近失传。
几位茶学专家与三位耄耋之年的老茶农历经两年的走访尝试,黄茶才重现人间。
不过,由于黄茶的特殊工艺——“焖堆渥黄”很难掌握度,当地又缺乏资料记录传统工艺,所以,当年恢复的霍山黄芽,也不能保证工艺完全传承历史。
这也就导致了现在市场上的很多黄茶,并没有很明显的“黄汤黄叶”特征。
如今很多黄茶的主产区,主产的茶叶却不是黄茶,所以这就造成了黄茶产区广,但是产量极低的尴尬局面。
因而,作为六大茶系之一的黄茶,将如何在保留自己特点的同时开拓市场呢?
道阻且艰,唯有“上下而求索”吧。
关于“蒙顶山杯”第四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的通知
(本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