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产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首北宋年间描写武夷山茶的茶诗名句。
武夷茶歌[宋] 范仲淹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诗文大意:
这是一首盛情赞美武夷山好茶的诗词作品,谓之茶歌,这首茶歌的大意为:每一年的春天从南方而来,建溪城的温度先慢慢变暖,冰化的地方微微露出些裂缝。溪边有绝妙好茶享誉天下,那是由武夷的仙人古时候栽下的。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由来已久,而《武夷茶歌》更可说是福建乌龙茶始创于武夷山的佐证之一,蕴含了武夷山特有的茶文化信息,极具史料价值,从这首茶歌中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的武夷茶文化。
武夷山在建溪上流的崇阳溪之畔,故武夷茶又常有建溪茶、建茶或建州茶之称。建溪茶在宋人的眼中有极高的地位,虽然不能说建茶就等同于武夷茶,但可以说武夷山一直是宋代的核心产茶区之一。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政绩卓著,文学成就尤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范仲淹著诗赞美武夷茶之时,正是武夷茶以贡茶形式享盛誉于京城和全国的时期。
范仲淹
要想更好的解读《武夷茶歌》及武夷茶,那么就必须讲一讲武夷茶的代表性名茶: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为历史名茶,属乌龙茶类。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武夷山市,主产区位于武夷山慧苑坑、牛栏坑、大坑、流香涧、悟源涧一带。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珍品,对质量的要求甚高,不仅要有高超的采制工艺,而且有赖于茶树本身的特性。
武夷岩茶中的极品有四大名丛: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
大红袍:四大名丛之魁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大红袍通常是指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石壁上有6棵母树,即母树大红袍。据考证,这几棵母树大红袍均有300多年的树龄。大红袍不仅是武夷岩茶的“茶中之王”,也是中国的、世界的“茶王”。
2007年10月10日,最后一次采自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茶叶制作了20克,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至此,为了保护大红袍母树,武夷山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这使得大红袍名气更大。目前市面上的大红袍,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区分为母树大红袍、品牌大红袍、纯种大红袍、拼配大红袍(亦称商品大红袍)等类型。
白鸡冠:在明末清初时就极富盛名,成名早于大红袍。从名贵的角度上看,白鸡冠仅次于大红袍,名列第二。
在中国诸多的茶树品种中,白鸡冠是仅见的发生叶色变化的品种,异常珍贵。白鸡冠发芽时,新芽呈嫩黄色,叶片成熟后为浅绿色,有的叶片上带有白色覆轮边,有的在叶面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块。这种叶面颜色的变化,使得白鸡冠倍加珍奇。
香气清新,类似花香与药香,甘甜水细 ,滋味清爽。虽入口清淡,但余韵与回甘丰富,温和、内敛,自始至终保持一份矜持与柔顺,看似平淡而有内在的底蕴,令人陶醉。
铁罗汉:是武夷山最早的名丛之一,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据清代郭柏苍的《闽产录异》 (1886年)记载:“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
母树原产,一说是在内鬼洞,两旁悬崖峭壁,铁罗汉树就根植于一狭长地带的小溪涧旁;一说是在竹窠。不论是内鬼洞,还是竹窠,两者都是武夷山出产正岩茶的知名山场,且均属于慧苑坑范围。
制作出岩韵明显、品种独特的铁罗汉茶,要做青熟、焙火足,方能显出其霸道的特点。因而遵循传统炭焙,手工制作出的岩茶暖而不寒,适合长期品饮,尤以隔年者为上。其名一如内质,醇厚浓郁、霸气十足。若说白鸡冠是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的话,那么,铁罗汉恰恰展示的是一种男子汉的“刚阳”之气。
水金龟:武夷山传统四大珍贵名丛之一。据说该茶树原本长于天心岩杜葛寨下,因茶树枝条交错浓密且闪光模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名水金龟。
据林馥泉记载,一日大雨倾盆,致使峰顶茶园边岸崩塌,茶树被大水冲至牛栏坑半岩石凹处。兰谷岩山主在水金龟跌落处筑石围砌,填土以蓄养之。1919~1920年间,天心庙和兰谷寺为了争夺此茶,诉讼多次,耗资数千金,从此水金龟声明大振。石壁上可下了“不可思议”四个字。目前,水金龟已扩大种植面积,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茶叶盛产在四月下旬,制岩茶,品质优,香气高爽,似腊梅花香,滋味浓醇甘爽,岩韵显。水金龟干茶松散,褐中带一点青色,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闻起来有腊梅花香;二是茶汤水路细腻特别柔顺,浓饮且不见苦涩。
饮茶不只是味觉的享受,更要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这首《武夷茶歌》中,我们能看到古人钟情山水的诗情画意,得以感受到诗由茶生的境界,武夷茶在范仲淹的笔下展现了它源源不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