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发于神农,盛于大唐。唐代,茶业大兴,茶道大行,是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时期,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
当时流行的饼茶,不宜直接煎饮,需要经过一定的工序。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最早的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于是它是作为一种药而被尝百草的神农发现的。
从神农时期生嚼、接着作为药用、入菜、煮粥,一直发展到唐代,茶,才广泛成为可以煮着喝的饮料。
唐时,品一道煎茶,无论是用茶的等第精细、用器的巧思雅洁,还是对于水火的考究,至最后茶之意境的呈现,都将天地自然之大美融合其间。
中国人不轻言“道”,而到了唐代煎茶时期,饮茶始称之为“道”。由此可见,一瓯煎茶,带给人们的除了单纯朴实的物质与精神享受,更多的则是通过至真至纯的茶味,引领内心的沉淀,回归清明的悟性,从而参透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煎茶道”了。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达到“三沸”时,将之前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并确保每盏的茶沫要保持均匀。
茶用器方面,唐代宫廷茶器以法门寺地宫出土之金银茶器为代表,此套茶具包括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全部过程所用器具。
陆羽《茶经》云:“ 越州窑、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 , 茶色红 ; 寿州瓷黄 , 茶色紫 ; 洪州瓷褐 , 茶色黑 ; 悉不宜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越瓷类玉 , 类冰 , 色青宜茶。皎然《饮茶歌诮程石使君》中赞道:“越碗新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