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风雨大作,气温骤降10度,老君山停采。
老君山林场是老君眉茶的核心生产基地,今年高等级绿茶产量计划1.5吨,到10日晚,只完成三分之一。着急也没用,很多内行人只认老君山的茶,尤其是老君山北岩的茶。这几天陆续有客商上山看茶情。清明早过,他们还没出手。好茶不怕晚,等着老君山。
红安风光
因为停采,林场场长黄清乐难得有点闲暇,我们可以把前几天没聊完的话题继续下去。
老君眉茶命名的由来,就是老君山所产的眉茶。眉茶,指条索尖细,形似寿眉的针形茶。1996年,红安县林业局开始搞林下经济作物,种茶制茶。生产单位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其中以老君山林场的业务发展最好。2008年起,产业整合,林业系统使用老君眉一个品牌,集中管理,统一营销。此后老君眉品牌大打有机牌,获得迅猛发展。
我问了一个问题,老君眉品牌从一个集体小茶场,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根本原因是什么?
老黄思考了好久,说了两个字:人才。
老君山,花烂漫
老黄五十出头,青年时代从黄冈林校毕业后,就在红安林业系统工作,且一直从事茶叶业务,情况他是很熟悉的。
他说,红安林业种茶,20多年历史,有几个代表人物,包括历任的局领导,还有华农倪德江等。他举例,陈敦学开启了红安林业部门大规模种茶的先河;倪德江制定了有机化发展的技术路线;贺勇确立了技术分工和统一品牌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等等。这批带头人和专家,在老君眉事业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层面。光有他们还不够!林业系统有一大批中层骨干,把茶产业当作人生追求,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半辈子。他们在边干边学,在实干中逐步成长,这批实用型人才,最终把蓝图落地,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老黄举个好几个人的名字,包括武世化、黄友生等,就是没有提他自己。据我了解,他是这批实用型人才中的代表。
二月发春蕊,娇娘指间飞
不妨先梳理一下老君眉过去20余年的发展成就。这批人花了20多年时间,打造了一个老君眉茶生产系统,主要包括:一、总面积3.2万亩的有机茶园;二、拥有注册商标、发明专利、企业标准、产地保护的品牌体系;三、春夏秋三季绿茶红茶黑茶产品系列及生产能力;四、包括产业园、茶园、旅游景点在内的茶文化体系。这是什么?这是踏踏实实的生产力,是真真切切的优质资产。他们没有进行过资产评估,参照类似企业股权报告,至少也在几十亿到百亿规模吧。
体制内的生产组织就没有效率?起码老君眉这个案例,给了一个正面答案。我曾经分析过红安老君眉发展的特点,以为就赢在人才上。林业系统聚集了一批大中专生,以黄冈林校为最多。这批人受过正规教育,掌握专业技能,所以他们能取得相对更好的成绩。对照黄冈其他茶叶生产单位,还真没有这样集中的专业人才优势。客观地说,这个优势,目前还只有体制内能实现。没有大资本,大家能节衣缩食慢慢积累;没有大回报,大家能守着普通收入默默坚守。体制不容易,他们也不容易!
茶是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是个农民就会,需要那么多人才吗?睁开眼睛看看外面吧!今天的茶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一个分工细致、链条精密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产业。传统的生产队、农户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产业发展给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茶山日记开篇时,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一脉大别山,西有信阳毛尖,东有六安瓜片,都是中国名茶,产业也做得很大,而中间的黄冈茶叶相形见绌。为什么?信阳六安的茶产业,解放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一直发展到现在。黄冈现有茶产业,大多从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起步。这之间差了30年。30年的差距,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追赶,何况人家还一直在高速发展。
藏在森林中的有机茶园
发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要指望小说中的秘籍和妙计。任何产业的进步,都是靠人、财、物的累积,由量变到质变。人、财、物三者之中,以人的能动性最强,人才最重要!有大量的精英和人才,进入到茶产业链,从种植到制作,到营销、到茶文化,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巩固,不断地创新,整体基础厚实了,跨越登顶的那一步,就为期不远。
黄冈有多少优秀人才在茶圈中?相信圈里圈外都很清楚!
人才从哪儿来?红安林业部门也在探索。调研中,红安县林业局长吴浏海讲,过去的方法是,选送骨干去华农,去武汉学,从2019年开始,他们在红安人社部门的支持下,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计划,开始全员培训。他们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实行导师带徒管理。理论学习上安排院校指导教师,实践操作上安排企业带徒导师。聘请华农倪德江教授作为总导师,华农的研究生作为实践指导教师,理论教学在技校进行,实践操作在各加工厂进行。培训的内容包括种茶、制茶、茶艺和销售及茶文化。
茶场李望萍给我传了几张培训课堂的图片。有的学员,年纪已然不轻,但是他们听的很入神,很认真。
老君眉培训课堂(李望萍供图)
有个插曲,这几天拍摄选外景,游仙山林场副场长吴卫平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很有意思。摘录如下:
我场自然条件较差,如果用镜头记录的话,找不到有视觉效果的,但是职工积极性高,是用心经营茶事的一帮人。
就是这个吴卫平,本是林场的司机。单位送他去华农学茶,他刻苦钻研,居然修炼成才。2018年,湖北省人社厅组织制茶大师赛,从没参过赛的他,居然捧了座奖杯回来。老君眉茶场公众号上有篇文章《种树浇根,制茶走心》,讲的就是这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把员工变成人才,把树叶变成香茗,把大山变成财富。
文:周刚(湖北广播电视台休闲指南频道栏目编导、老君眉茶品牌顾问)
图:红安县政府办张发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