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一杯茶的时间细细了解一下。
为了文章的严谨性,本文主要参考了安徽农业大学夏涛老师主编的《中华茶史》及丁以寿老师主编的《中国茶文化》为主要参考资料,
梳理了一下中国茶叶发展脉络,希望给大家一个清晰的认知。
茶的利用缘起
一、茶的利用,最初应该是作为食物的。
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社会,生存第一、果腹第一,茶绝对不会首先作为饮品,也不可能作为药物使用。
二、茶叶的药用是在被先民长期食用过程中发现和认识的。
至于《神农百草》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茶解之。”且不是是否有神农得茶这件事,但茶的发现绝对不是神农一个功劳,应是无数先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而得,毕竟当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做到“当日事,当日知”。
三、茶的饮用是在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关于饮茶的文献材料如今最早见于汉代。
茶的利用并非是单一的,而是食用、药用、饮用会出现并行,只是出现顺序不同,不同时期茶的利用的主流不同。
茶的发展时间脉络
传说,无明确信史时期:上古、西周、东周、秦代,但确有茶事发生,只是缺少明确信史佐证。
汉——唐
· 一、饮茶不会晚于西汉晚期。
· 二、出现茶叶集散中心,如“武阳”之地。
· 三、煮茶法开始或早已流行。
· 四、茶文学萌芽。
论证:
饮茶
关于饮茶最早有可信记载,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茶”。
《僮约》订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
煮茶
东晋郭璞注《尔雅》“槚,苦荼”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茶文学
四首写到茶的诗: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
唐——宋
· 一、“荼”是中唐以前主要称谓。
· 二、“茶”的确立。
· 三、饮茶的普及。
· 四、茶具的独立发展,已成体系。当时最负盛名的越窑和邢窑茶瓯,代表当时“南青北瓷”。
· 五、茶馆和茶会兴起。
· 六、煎茶道的形成与流行。
· 七、茶文学兴盛。
论证:
茶字确立
陆羽《茶经·一之源》“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荼(tu)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关于中唐以前的茶资料中用荼或荼相关词语代指茶的32则,占所有茶事的70%。
饮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膳夫经手录》“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
茶具
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白居易诗称“白瓷瓯甚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茶具。
茶馆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开元中,……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茶道
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茶道”一词首见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著作
陆羽的《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毛文锡《茶谱》等。
茶诗
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中国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茶诗,也是名茶入诗第一首;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元稹《茶》等等。
茶事散文
顾况的《茶赋》、崔志远《谢新茶状》等
茶事小说
刘肃的《大唐新语》、北光宪的《北梦琐言》等
宋——明
· 一、自宋代开始,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 二、斗茶、分茶兴起,茶会流行。
· 三、茶馆初盛。
· 四、茶具快速发展,黑釉盏以福建建阳窑、江西吉州窑的最为著名;宋代兴起的青白釉以江西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
· 五、点茶道盛行。
· 六、茶文学盛行。
论证:
茶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吴自牧《梦梁录》:“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斗茶
南宋刘松年的《斗茗图》、《茗园赌市图》等。
分茶
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莫分茶》:“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茶会
宋代最著名的茶会是斗茶会,如宋徽宗赵佶的《文绘图》、刘松年的《撵茶图》等。
点茶道
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等。
明——清
· 一、明初废团茶兴散茶,明太祖朱元璋摆贡团茶饼。
· 二、茶会、茶馆盛行。
· 三、直接在茶盏或瓷壶或紫砂壶中泡茶称为时尚。
· 四、泡茶道的形成和流行。
· 五、茶文学兴盛。
论证:
茶会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里面所描绘的场景等。
紫砂壶
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茶具发展的高峰,出现制壶“四名家”、“三大妙手”。
泡茶道
文震亨《长物志》“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等。
茶文学
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唐寅《事茗图》、田艺蘅《煮泉小品》等。
清——近现代
· 一、茶产区扩大。
· 二、名茶辈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敬庭绿雪、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凤凰单丛、正山小种等。
· 三、六大茶类齐全。
· 四、茶馆、茶具、茶文学继续得到发展。
· 五、泡茶道衰落,工夫茶道形成、兴盛。
论证:略。
近现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蔎茗说:
文章最后对于清代、近现代的梳理比较简单,一是怕文章篇幅过长影响读感,二是人们对于清代至现代知道内容相对较多。
长按「」,让更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