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对普洱茶的喜爱,多次翻阅清代阮福25岁时写的《普洱茶记》。此文通篇818字,系统介绍了普洱茶的渊源、六大茶山、贡茶案册、采摘时间及相应名称等多方面的知识,甚至被有人赞誉“黄片”、“老茶头”的最先提出者。
此文小而全,系统汇集概括了阮福以前云南普洱茶的记载要点。
阮福一生著述颇丰,而且不乏鸿文巨作,如《滇南古金石录》、《孝经义疏补》等,但都不出名。然而小文章《普洱茶记》,170年后,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阮福此篇文章对从事普洱茶研究的学者们来说,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它既不像唐朝人樊绰那样,写了一句“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便成为最早记载云南产茶的人,也没有像明代谢肇淛在《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第一次有了“普洱”的称呼和记录了团茶的生产。
此次梳理普洱茶的贡茶历史记载,为了翻译及串解,反复琢磨考证了阮福的《普洱茶记》,感触良多。在此申明,绝不否认《普洱茶记》的历史地位。
但是,客观的说阮福写此文时并没有实地考证,文章多为引用,仅从记载典籍中罗列,大杂烩式的拼凑组合,自己的见解比较少,也是此文《普洱茶记》的特点。其中的有些引用也不严谨,如普洱不产茶“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另一记述的六大茶山“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帮、曰架布、曰嶍崆[xí kōng]、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
所以,《普洱茶记》就像一本记事簿,把古今所有关于普洱茶的茶事都记录在案,这篇800字左右的短文,虽然都是大杂烩式的拼凑组合,好多记载还都是引述前人著作,却贵在真实,贵在全面,“西南夷极边地”的少数民族,能留下之言片语的文字记录都殊为不易。正是因为阮福一直保持着这种良好的记事习惯,才保留下了这篇珍贵的《普洱茶记》,我们也才能从这篇“小而全”的文中窥见很多古时关于普洱茶的秘密。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开篇的第一句便把普洱茶特点、地位以及作为贡茶受到当时清代京师八旗子弟的欢迎程度简要的阐明。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普洱茶历史上确实是一种有特点:味最酽(口感浓郁),有名气(名遍天下)、有受众群体(京师)的名茶。
【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这里阮福记录的古六大茶山和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所载相同,但加了这句点睛之笔,可见,倚邦和蛮砖的茶在历史上就更胜一筹了。
【普洱古属银生府】
这段主要是引用檀萃和李石的文章,说明了普洱茶的起源与产地,从中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宋时期内地和边疆的银生,大理国的战事不断,交通信息闭塞,这才导致了于闹出宋人不知云南产茶,要以茶来换马的笑话了。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
这段关于普洱茶的定义,到现在依然还是争议话题,普洱茶的定义历史上的解释就较为含糊,阮福怕别人误以为普洱茶只是普洱府附近的茶,所以特意加以解释,把普洱茶原料范围集中到当时制作普洱茶最重要的原料基地——古六大茶山。
【八色贡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这段主要讲述了贡茶的采办,这一段中他提到了“…以三四斤鲜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这与我们如今鲜叶经过初加工后毛茶的重量是非常相似的。另外,这段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八色贡茶分别是那些品类。
【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
引述《思茅志稿》,点名茶树最适宜生长的环境,记录革登茶王树采摘之前的祭拜仪式。
接下来是各种茶品的采制方法介绍:芽茶、小满茶、谷花茶、紧团茶、女儿茶、改造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其实这些概念有的现今还在沿用。“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这个改造茶,应该是最早的拼配了。
【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
这分明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黄片和茶头嘛,只是当时没有明确其定义而已。“味极厚难得”古人居然那么早就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了,只有膜拜了。
/昆仑说茶·解读《普洱茶记》/
东晋《华阳国志》记载,周朝时,云南茶叶已有进贡朝廷了,但其中有哪些品种,前后延续了多少时间,不得而知。唐宋以来,云南茶叶销往西域与日俱增,开拓了茶马市场,影响了东西贸易形态,受到全国重视。尤其到了清朝,普洱茶的声誉远播,也引起了清朝宫廷的注意和好感。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帮,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思茅志稿》中提到,革登山有高大的茶树王,当地百姓在采茶前都要先对茶树王进行祭拜。又有记载说,六大茶山所产的茶会由于土性的不同而品质各异。根据采茶的时间不同,将普洱茶定为不同的名称。如若普洱茶与其他杂草混生,则茶味低劣而很难出售,如若茶叶与其他物品在一起放置保存,则茶叶会沾染别的气味而无法饮用。
贡茶制度,初始于西周,形成于唐朝,随清代结束而结束。普洱茶成“贡茶”始于努尔哈赤,每年上贡3300公斤。
清顺治16年,元江府在普洱设通判,雍正7年(1729),设普洱府,普洱成为府级建制,在攸乐山设同知,统兵500,征收茶税,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乾隆元年,改设思茅同知,普洱茶运销全国,清政府把普洱茶列为贡茶,年贡6.6万斤,由思茅厅采办。
在采制茶叶时,三斤鲜叶才能制成一斤干叶,首先要把春天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宫廷团茶贡给皇上,上贡之后方才准许民间贩卖,贡茶分为八个品种,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和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傅仪说:"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皇帝甚爱品饮云南细嫩芽叶制的小而圆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