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清浅谷2:14来自一缕阳光
清明上河图一角
最近在读宋词,宋朝实在是一个大好时代,无论是词还是茶,都是处在了一个兴盛时期,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一窥北宋时期繁华的城市风貌:热闹的市井风情,连片的茶楼、酒肆、饭馆,拱桥上熙熙攘攘,汴河下货船穿梭……便知张择端描绘的这座城市就是今天的开封。当时的开封作为北宋都城,人逾百万,商贾云集,富丽天下无,鼎盛举世惊,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国际大都会。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此时,品饮之雅上自皇帝,下至民众,举国皆崇,茶到此时,方成国饮。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上升到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为当时的优雅生活注入了情趣,饮茶者一边品茗一边作诗,实在是雅致。
苏轼-浣溪沙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
初初读到这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实在是爱及。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都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狂欢。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山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活在那个世界的人,有千百种人生,也有百种清欢。
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没有清欢。
什么样是清欢呢?
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呼啸而过;我们想在公园里好好地看个星星,可是漫天遍野的高楼遮住了星光;我们想在山顶好好地赏个日出,可是山头堆满了杂草或垃圾。
或许生活在城市里就只有放弃清欢了,毕竟清欢和繁华,如同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
无论是走到哪里,我都不太喜欢人多的地方,所以从重庆到景德镇,后来在岛上独居半年后又从岛上走出来,来到了武夷山,之所以停留,大概是因为,武夷山有一味清欢。
又要提到我最爱的佛手。
在《茶话: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里我就说到这款茶,我对佛手的热爱程度不亚于我喜欢徐同学。我这种茶白痴也能对一款茶刻骨铭心,这让玫瑰十分惊奇,我笑了笑对她说:“这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呢?人本身就是奇怪的生物,明明对一个大事物的大方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却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能说出林林总总的数十条优处来。”
为什么会这么喜欢佛手这款茶呢?
大抵是因为,能从佛手里喝出清欢的感觉来吧,从第一次品到佛手,雪梨的香味,香气淡雅清爽,茶汤绵柔香甜,时隔许久,念念不忘。
我是个爱向人分享好东西的人,特别喜欢的东西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分享。
佛手,单名字,就令人体会到一种清淡的欢愉,品尝时,滋味就更加曼妙了。
所谓清欢,是一种由繁到简,由浓到淡的过程。
将一本书从看到无字,将一杯茶喝到无味,在繁复中见真知,在浓郁中品真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只有心静之时,才能品出清欢,也只有淡定之时,才能享受清欢。
无论外界多么喧嚣,在内心修篱种菊,素心从简,平和淡然,慈悲简静。
那就很容易,在一朵花里,悟出菩提,一片叶中,品出清欢。
文:小妖|编:小妖
文:小妖|编: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