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两点:这里的红茶指《制茶学》上讲的“工夫红茶”,与最近某些专家提出的“土红茶”、“贡红茶”等无关;湖红指湖南工夫红茶,“湖红之源”指湖南工夫红茶的源头或发源地。
这里有两本新化茶史,一本是《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另一本是《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史》。
先看第一本:《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该书于1988年5月编写,16开114页。该书第一章第二节写道: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放五口通商,西方各国大肆倾销工业产品。购运华茶数量激增。尤以红茶(工夫茶)的需求为多,外省茶商于是深入湖南各地倡制红茶。清咸丰四年(1854年),安化、湘潭已经开始制造,由茶商加工装箱,运往广州、上海口岸供应外商,大获其利。毗连的各县随即相继仿制,由安化传至新化,由湘潭传至湘乡,再传至邵阳、武冈。
据《中国厘金史》载::湘乡于1855年设厘金分局,下设分卡二所,以抽收红茶厘金为大宗:新化、武岗、邵阳都于1856年设厘金分局,其中新化设分卡二所,武岗设分卡三所,也列有抽收红茶厘金,说明这两县已经在这一年或稍前开始制造红茶,都由茶商茶贩将毛茶原料运至安化资水各埠加工成箱,以“安化茶”名义运往口岸销售。
到清光绪初年(1875——1886),湖南红茶出口达到空前的高峰,每年在90万箱以上(约27670吨),岁入白银一千余万两,其中“安化茶”占35——40箱(10534——12096吨),新化、武冈红茶包含在“安化茶”内。
1932年以前,新化和宝庆茶商都在安化东坪一带设庄经营茶业,有祥记、裕益、茂记、义和祥、玉记、福记六家,固定及流动资本达17.1万元(个别庄有湘乡茶商资本在内),一般派员至新化、武冈收购红毛茶,船运东坪一带,与安化茶混合加工供应外销,每年约1.2万箱(每箱平均35公斤)。1930年秋冬,新化茶界巨商曾硕甫邀集其他新化茶商在杨木洲兴建茶厂,共投资33万元(银元),历时三年,于1933年秋才建成茶厂八家,茶叶公所一处,改地名“西城埠”,成为一个新兴的茶叶加工集散商埠。
再看第二本:《湖南省炉观差额科学研究所所史》,这本书于1988年8月编写,比新化茶厂厂史晚3个月,16开106页,该书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新化茶史》,在这节中写道:
“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通商,西方国家纷纷来华购运茶叶,尤以红茶需求更大,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茶商至湖南安化、湘潭等地倡制红茶。运往广州、上海口岸供应外商,大获其利。据《中国厘金史》载::湘乡于1855年设厘金分局,下设分卡2所,以抽收红茶税为大宗。新化、武岗、邵阳都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设厘金分局,其中新化(分2卡),武岗(分3卡),也列有抽收红茶厘金,说明新化县在1856年以前已经产制红茶,并由商贩将毛茶原料运至安化加工成箱,以“安化茶”名义运往口岸。”
这两本新化的茶史,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
红茶是清咸丰四年由广东茶商至湖南安化、湘潭等地倡制,由安化传至新化;新化的红毛茶运至安化精制加工成箱,以“安化茶”名义运往口岸,进行出口;新化在1932年以前,没有自己的红茶精制厂,到1933年秋才建成茶厂八家,茶叶公所一处。
新化红茶从清代开始,一直以“安化茶”的名义对外销售,销售数量也统计在安化茶内。直到1952年《中茶手册》中仍将新化茶厂生产的红茶种类划分为“安红”。
沸沸扬扬的“湖红之源”之争,其实,早在30多年前,新化的老茶人在新化的茶史中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湖红是从安化传入新化的,新化红茶直到解放初还是以“安红”的名义销售,新化直到1933年才有自己的茶厂,“湖红之源”在哪里?新化人自己最清楚。
湖红之源,新化说了算吧!
作者:汪勇
责任编辑:王丹